May 25, 2017
當前普遍堂會會眾呈現的靈性現象是「食慾不振」,有些會眾因身體功能老化,吸收力大下降而胃口變差,更多會眾則因長期被飼養,已失掉「自身餵養」的自主能力。
無論嬰孩或動物於初生成長階段,需要被人按時餵養或飼養是正常之事;問題卻是成年父母於孩童兩歲以後,仍要求幼兒乖乖坐好,等待父母或照顧者餵食,則不是值得肯定 ! 孩童健康成長,就是被教導能學手執匙羹、筷子等自行取食。筆者孫女,未及兩歲,已於吃飯時段,主動用手或匙羹把食物放入口內。信徒靈命要長大成人,不再停留於嬰孩階段,其中關鍵是不再被動地「用匙喂」(spoon feed),卻主動地覓食而成長。
倘若堂會是動物園,教牧與長執是管理員,會眾肯...
May 18, 2017
華人教會對聖靈工作,常出現兩極的反應,一是過度消費,凡事「泛靈恩化」,於是不當地把「靈恩」等同反智行為;另一則是極度忽略,不敢提及聖經所教導的聖靈位格與工作。
有部分教牧與信徒不自覺把聖靈看為某種超然靈力,只從本位出發,如個人事奉乏力,支取聖靈大能就能迅速充電,滿有動力為主作工。聖靈肯定不是供我們任意操控的神祕力量;祂乃是有位格之神,祂的作為有時超乎人的想像力 !
不理聖靈偏差
身為宣道會牧師,宗派屬靈傳統之四重福音,肯定聖靈於信徒群體的內住與工作。宣道會先賢先聖,無論是宣信、陶恕、翟輔民與滕近輝等,皆尊崇與追求聖靈的更新工作。每位信徒皆要《飲於能力之源》(借用滕近輝編譯之書名),方能...
May 11, 2017
無論任何年齡踏足堂會,他(或她)接觸較多的必是姊妹;上兒童或少年級主日學時,放眼盡是女教師;崇拜的招待,多是女性;青少年團契導師亦是姊妹居多;熱心返祈禱會的,也是姊妹禱聲不絕 ! 正因姊妹於堂會內發揮極大影響力,即或她們過往被拒於建制領導層,教會「陰柔文化」仍然主宰整間堂會。堂會多選擇慶祝母親節,卻少慶祝父親節。
隨著女性主義抬頭,傳統的男女角色混淆,教會不期然也要重整政策與重構意義。一方面女性於教會的領導角色,經過漫長艱苦爭取而得著確認,從近年來不少宗派如宣道會、浸信會、播道會等按立女牧師可見;另一方面男性於教會的角色需要調整與重新定位。筆者一向贊同女傳道按牧,也非簡化地重申男尊女卑...
May 4, 2017
宗教改革經歷了五百年,全球與本土要改革教會的呼聲此起彼落。問題是華人教會傳統的包袱,有些習慣與做法不是說改,就能一下子改過來。「我不憎恨改變,但我最憎恨你來改變我」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堂會生態改變
作為宗教權力的組織,我們要接受後現代與後真相年代,特別是新世代普遍對權威的質疑、對建制的不信任。整體教會形象於公共空間,看來負面多於正面。再加上堂會年齡老化,按照《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數據,每四間堂會便有一間是50年或以上(25.7%)。堂會組織的老化,意味著大多堂會呈現科層化結構、管理官僚化與專業化,辦事講究章則與程序。
隨著教牧退休潮於未來年日白熱化,領導層可能後繼無人、青黃不接,教...
December 5, 2019
November 28, 2019
November 21, 2019
November 14, 2019
November 7, 2019
October 3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