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糾纏不清的政教關係 (上)

引言

  華人教會 (香港、台灣等地) 一旦關注公共事務,談論政事,常出現不成熟的兩極現象 : 一是對社會發生種種涉及信仰價值之事漠不關心,拒絕進場;另一則是不按情理的「過度參與」。

  台灣總統馬英九於2015年12月24晚出席某間堂會平安夜聚會時,有牧者安排他站台分享;及後這間堂會主任牧師這樣表白:「馬總統在許多不為人知地方為台灣背負十字架,就好像耶穌為世人背上十字架」,主任牧師為總統祝福,並邀請全場會眾一起舉手祝福馬英九。

  較早前,10月25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獲邀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150週年教會日發表演說,她同樣受到現場會眾熱烈歡迎。我們需知2016年1月16日便是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的日子,教會要思考就是如何關注政治而保持政治中立,同時不讓任何政治勢力入侵而「騎劫」教會。本港則於2016年9月11日是預期的立法會選舉,而2017年為特首選舉,教會無可避免會遇上政治。

  美國總統黨內初選,參選人之一本卡森(Ben Carson) 正爭取共和黨的提名權,2015年暑假本應邀於美南浸信會年度會議分享,誰知此事引發年輕一代浸信會牧者不滿,最後本卡森知難而退,此事可見於《今日基督教》的報道

  每逢選舉前,參選人必不放過任何亮相站台,讓更多人認識的機會,教會自然不會放過。又有些教會領袖也「借勢」想為本身宗教組織加增影響力,於是原來敬拜掌權之神聖殿堂,就成為了「爭奪權勢」的政教勾結。

耶穌不談政治 ?

  教會中人常對政教關係有不少誤解,牧者於堂會避談政治,結果是信徒對政治存有甚多誤解。政治被理解為「污穢不堪」、「只求妥協」、不能與信仰價值相符。

  司徒德 (John Stott) 就耶穌是否「政治化」,作出剖析;他理解政治有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廣義的「政治」指涉「城市的生活」(polis) 與公民的責任 (polites) ;這與我們在人類社群的整體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政治可視為社群內一起生活的藝術。狹義的「政治」則是與管治及權力有關,注重選舉與政權的治理。

  從這兩方面檢視耶穌在世的政治參與,狹義而言,他從不組織政黨,不曾加入政黨,助選與競選。耶穌沒有直接干涉該撒、彼拉多或希律的執政,他甚至否定了群眾的期望,要走進政界,作政治彌賽亞。

  廣義而言,耶穌的職事卻是「政治化」,因為他進入世界,就是參與人類社群的整體生活;耶穌照樣差派門徒,走進世界,見證另一國度的價值。耶穌宣講的是「國度的福音」,引進新的價值與標準,挑戰舊有的傳統與權勢。因此,耶穌的教導帶出「政治」(廣義) 的涵義。耶穌國度的臨在,其一的涵義就是「去除政權絕對化」(de-absolutization of the state),否定任何政權不受約制的濫權。

  柴斯特頓 (G. K. Chesterton) 分享:「惟有我們相信神,我們才能批判政府。任何時候,上帝被取締,政府就會變成神。」耶穌來到世界,不是要建立政治性的基督王國,乃要成就神國的管治;教會的存在,就是倡導另類價值,一方面令掌權者不安,另一方面安慰無權無勢的。

  凡政治議題必有爭議與對立意見,不然,有關事件就不會引發關注與討論。當有政府官員或教會中人宣稱某個課題「政治化」,其實這是偽命題,凡涉及公共政策自然就會「政治化」。同樣,有教會領袖認為若干課題有爭議性與對立性,於是刻意迴避,這是違反耶穌政治的倫理。反對同性婚姻與支持全民退休保障,這兩個議題同是有爭議性,教內也有不同意見。當教會選擇就若干課題高調或過度參與,卻對內地拆十字架事件或侵犯宗教自由事件,絕口不提,必引來另一方意見認為 : 這是「雙重標準」。

  當政府就退休保障開展諮詢,港大教授周永新說得好 :「我覺得政府唯一關心只有錢」,他強調退休保障不是金錢問題,乃是「倫理、道德與社會融合的問題」(2015年12月23日)。因此,任何堂會、機構等就影響大眾的政策如版權(修訂)條例草案、TSA應否廢除、高鐵超支應否承擔等進行討論與表達意見(當然,堂內能否達成共識是另一問題),也是合宜的。堂會就任何公共政策發聲,這不是「直接參政」,同樣堂會有紀念六四、紀念二二八事件、紀念九二八雨傘運動等,也不是狹義的「參政」。

  當有教會中人,組成所謂基督徒政黨,如台灣的「信心希望聯盟」(2015年9月6日成立),企圖發揮政治影響力,教會就不得不要慎思明辨,否則教會就不成教會。基督徒個人可參選與助選,可參加六四維園晚會,可參加七一遊行等,筆者肯定支持;但筆者不認為任何宗派、堂會或機構可以組織名義為任何政黨與獨立參選人背書唱好,動員拉票。有人評論筆者支持「佔中」也是參政,我理解是個人的意向,而後來因應成立的「教牧關懷團」,內裡也有教牧對「佔中」有保留與反對;我們理解是進入公民運動的現場,為所有不同政治取向受眾提供心靈支援。就筆者所知,甚少有堂會公然以組織名義號召或動員信徒上街遊行或參與示威集會等,通常是少數基督徒因應議題而透過社交媒體結連而「自組織」。  (待續)

*文章部分內容曾發表並收錄於《城造在香港》(香港 : 明光社,2015),現修訂後增加部份材料。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