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church.org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Hong Kong Church Renewal Movement (HKCRM)

info@hkcrm.org.hk

Tel: 852-27281700

  • 主頁

  • 本周評論

  • 聚會 \ 課程

  • 行事曆

  • 聖誕禮金

  • 新書出版《反修例運動中之教會》

  • 代禱信及財政報告

  • 聯絡我們

  • More

    0
    • Facebook App Icon
    香港教會普查
    聘牧登記
    「教新」簡介(及董事會成員)
    聯絡我們
    「教新」Wordpress
    香港基督教堂會名錄 (光碟版)
    教牧及信徒輔導服務
    文章版權及轉載事宜
    防止性騷擾指引
    防止及處理性騷擾政策

    本週評論:荒亂年代的機構事工

    December 5, 2019

    本週評論:思考「反修例運動」的「間閡」

    November 28, 2019

    本週評論:在亂世中敢於進場牧養

    November 21, 2019

    本週評論:進場的神學思考

    November 14, 2019

    本週評論:悼念永不放棄年輕世代的牧者 - 陳喜謙牧師

    November 7, 2019

    本週評論:亂世中「新世代」之素描

    October 31, 2019

    本週評論:從Fact Check的過程提升辨識力

    October 24, 2019

    本週評論:我成了後真相的「暴牧」

    October 17, 2019

    本週評論:當「疑似宵禁」時,堂會怎做?

    October 10, 2019

    本週評論:領袖追求卓越還需親密的友誼

    October 4, 2019

    Please reload

    Recent Posts

    本週評論:牧養「金齡」信徒的挑戰

    November 29, 2018

    本週評論:尋求公義的教會

    November 14, 2018

    本週評論:權力運用在教會 (2018 版)

    December 7, 2018

    1/4
    Please reload

    Featured Posts

    本週評論:進場的神學思考

    November 14, 2019

    |

    胡志偉牧師

      喜歡董家驊牧師悉心撰寫的《21世紀門徒現場》,這正是我想寫但未能有空整理的課題。當今華人教會,特別是福音派教會,明顯缺乏的不是聖經研究,乃是針對「場景」(context)有來自神學的認真思考。

     

     

     

      本書不易啃,也不是一本趣味盎然、連續追看之讀本,卻是每位牧者、神學生、主日學教師、認真作門徒等人書架必備之參考課本。我預見華人神學院教牧學或實踐神學科目,董牧這本書必列為參考書目當中。大多實踐神學書本,針對場景是歐美白人上一代的教會,以華人教會現今「場景」書寫如此系統與廣博的,我真的遇上而可讀的甚少。《21世紀門徒現場》確實填補了華人教會實踐神學的空白,就這方向的「進場」研討,董牧這本巨著已作出重要貢獻。作者不迴避爭議,不簡單表明立場,乃透過神學框架引導讀者作出辨識。

     

    坐井觀天

     

      不少華人教會前輩領袖講論聖經與生命道理,講得甚對與正確,但忘掉了場景與文化已不再一樣。當教牧每逢悠長公假前,責備信徒為何寧願出門旅遊而不乖乖地留於教會聚會,肯定未能掌握現今處境的實踐神學。對「場景」的真實理解與辨識,正是當今華人教會同工普遍欠缺的,有些名牧名講員憑藉口才,生動地描繪「俗世」如何不濟,但他所形容的「世界」並非大多數人真實體驗的「場景」。

     

      早些年間,有中產教會牧者表示「教會沒有貧窮問題,這不是教會要處理的議題。」從某個角度看,這位牧者是對的,因為他所受的神學教育教導他以「堂會優先」,他牧養的堂會確實沒有貧苦大眾,只有達官貴人。另一方面,這位牧者是錯的,因為他混淆了「堂會世界」等同「真實場景」。

     

      筆者還記得十多年前出席香港立法會就「同性平權」課題的公聽會,福音派教會一方代表的發言,包括本人在內,對比另一陣營的論述,我們於公共空間表現是「失分」多於「得分」。那些慣於「堂會世界」發言的教牧領袖,為何於「真實場景」論述時,多形像不佳,冒犯失言 ? 當領袖越狂熱地肯定某個倫理立場與論述,習慣以強勢言論宣示,或我們同樣採用對方的策略與手段來爭取支持時,這些偏失皆源自我們不曾好好「現場」思考 !   

     

      對教牧而言,要學習不斷擴大「場景」,不坐井觀天,自困於小圈子群體盲思,敢於進場探險,退場思考,這正是董牧所言 :「神學思考無處不在」。

     

    楚河漢界

     

      董牧明確道出當前「神學理論與信仰實踐的割裂」,如同楚河漢界。筆者自全職事奉以來,曾主辦或參與無數研討會,每到公開討論環節,當問題去到神學院教授時,講員常常謙稱 :「對不起,我未能回答,這是實踐的問題,留待教牧來回應。」當台上講者是教牧時,他同樣謙稱 :『對不起,我未能回答,這是神學的問題,請神學院教授來指導吧 !」教會場景中,彼此尊重對方專長,不失為好事 ; 然而此種楚河漢界的分工,嚴重造成現今神學思考與教會牧養的分割。教牧可養懶腦袋,思考的責任就交予神學院教授吧 ! 

     

      神學論述不能停留於只思只講,行動欠奉。正如董牧剖析「理論 - 實踐」並非單軌的直線行動,乃是「實踐 - 理論 - 實踐」的雙軌循環,甚至是不斷升階的螺旋式流程。神學的思考,部分來自神學院教授的專業研究,這是不容否定的,更重要部分則來自我們於具體場景面對的掙扎與思考。真正神學思考是「進場」,而非「離地」(或不接地氣)的抽象哲理,即具體地就當前困擾市民與信徒的課題,以神學來思考與整理。

     

      華人教會常把神學看待過度神聖與絕對,神學並非聖經權威,也非有關上主及其受造世界的預先建構方程式。神學是可以錯的,也可以被新的理據來推倒昔。周聯華說得好 :「信經和教義都曾經過教會的討論和核准,所以限制較大;神學是比較個人的,責任自負,以致自由得多。」(《神學綱要》卷一,11頁)

     

      神學只是不完美而有限的我們,嘗試「進場」就神與其所作之工,不斷進行的思索、禱告、想像、反省、經驗與行動。

     

    渡海先鋒

     

      回顧歷史,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神學,多來自這些門徒進到現場,就當前課題作長期認真的思考。以巴特為例,1911至1921年期間於薩芬維爾的改革宗教會事奉。當巴特進到現實「場景」,驚覺到過往的神學教育,未能具體對應會眾的需要,大多是來自工廠的工人。正如董牧描述巴特「對自由神學徹底失望」,他重新回到聖經,完成《羅馬書釋義》;巴特理解「神學所承受的任務,也是它應該及能夠達成的任務,就是服事教會,服事教會的主。」(《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38頁) 他更明言:「神學並非是神學家的私人專利,也不是教授們的專利」(《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39頁)。神學從來不是少數「菁英」的專利特權,任何門徒對其身處場景進行反思、批判與整合,便是「實踐神學」。

     

      另一位敢於下海的門徒是莫特曼。當他於1953年抵達不來梅Wasserhorst改革宗堂會,莫特曼認識「堂會場景」會眾有四百人,多是務農畜牧,來自五十個農場,約有二千至三千頭牛。「我現在認識人們的神學,在他們的掙扎中,在應付生計中,在對死者的回憶與在對子女的掛慮中。」( Experiences in Theology,5頁) 莫特曼的神學並非抽象的思維,「它必須熱情地投入於會眾的生活。」(The Open Church: Invitation to a Messianic Lifestyle,14頁)

     

      這兩位神學家指導我們 : 神學不能脫離「牧養場景」,它專注探討不宜是前人於某個神學框架未曾處理好的枝節,乃是要回應世人關注與提問的課題。筆者欣賞兩位香港神學工作者,分別是馮煒文與楊牧谷兩位前輩。馮煒文於六十至七十年代任職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他服事工人的場景,使他重新思考傳統教會只強調人是罪人的缺欠;人同時也是結構不義造成的「被罪者」(sinned-against)。馮煒文提出「被罪者」的神學理解,並對剝削人性的「結構性罪惡」作出批判。八十年代,能夠提出較為原創的神學理念,源自本土而能影響歐美的神學界,按筆者的認識,華人神學工作者之中,也許只有馮煒文能夠享有國際聲譽。

     

      楊牧谷本身為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本地多間神學院;自1987年起,他全時間從事寫作,「進入現場」來回應時代課題。楊牧谷以香港為本位「做神學」,早於1983年撰寫文章〈本土神學的回顧及前瞻──復和神學芻議〉(收錄於《一九九七與香港神學》),回應香港九七回歸的挑戰。就香港前途問題,他於1987年寫了四十多萬字的《復和神學與教會更新》,倡議以「復和神學」處理中國與香港之間的種種矛盾。

     

    開往水深

     

      按著人性,不進場的袖手旁觀或議論一番,對門徒而言是絕對安全。倘若要開往水深之處,凶險難料,甚至會引發別人責難,確是考驗我們的信心與勇氣。

     

      進場本身是有挑戰的,聖經畢竟沒有針對每一獨特場景,提供詳盡的說明或具體行動方案,這正是引發我們要有「實踐智慧」」的契機。真實的牧養起始點不是抽象的神學理論,乃是由真實「場景」引發而有的思考與探索,我們才能「通達時務」,育成「實踐智慧」。

     

      筆者信奉真實的神學是「又做又思又講」,即是門徒並非有了正確答案,安心去做,乃是在不確定的場景中,我們如韋爾斯(Samuel Wells)形容為「現編行動」(即興行動Improvisation),重要是「在場」非「離場」,「邊學邊演」。 

     

      董牧介紹Gerben Heitink建構信仰實踐的三重層次 : 個人、教會和社會。無論是離婚、墮胎、同性婚姻、宗教自由、經濟公義等公共議題,大多場景是教會領袖把個人與教會的道德要求,一視同仁地套用在大多數不道德人的社會。

     

      董牧整理前人智慧,引導我們參與的「牧養循環」: 描述當下(經驗)、探索處境(探索)、神學反省(反思)與更新實踐(行動)。作為實踐神學的方法,這個「牧養循環」有助我們由淺入深地發掘下去。科際整合指向我們面對課題愈來愈複雜模糊,不是某個專科能獨自解決,需要跨界跨科共同對話與互動,才能有「實踐智慧」。

     

      門徒投入於真實「場景」做神學,確會有犯錯的可能。面對極度分化又對立的世界,無論個人與家庭、教會與社會,皆呈現張力,我們不知如何應對。當前華人教會的挑戰,不在於「講神學」,乃在於門徒能各按場景來「做神學」;至於做得好否,留待歷史作出評價。

     

      惟有神學處理的內容,不與群眾的具體生活割裂,對民生困苦有「進入現場」的體驗,我們的提問與回答才有價值。教會內的的信仰實踐,不是糾纏於實踐先或反省先,而是實踐與「退場」反省,兩者不斷交替進行。

     

      筆者誠摯推介此書,求主引導更多門徒「進入現場」,活出福音,我們能在世而不屬世地榮耀三一神 ! 

     

    (文章收錄於《21世紀門徒現場》之推薦序。)

     

    2019年6月11日筆者與董家驊牧師(左前)一起午膳 

     

    Tags:

    本週評論

    Please reload

    December 2019 (1)

    November 2019 (4)

    October 2019 (5)

    September 2019 (4)

    August 2019 (5)

    July 2019 (4)

    June 2019 (4)

    May 2019 (5)

    April 2019 (4)

    March 2019 (4)

    February 2019 (3)

    January 2019 (5)

    December 2018 (3)

    November 2018 (5)

    October 2018 (4)

    September 2018 (4)

    August 2018 (5)

    July 2018 (4)

    June 2018 (4)

    May 2018 (5)

    April 2018 (4)

    March 2018 (5)

    February 2018 (3)

    January 2018 (4)

    December 2017 (4)

    November 2017 (5)

    October 2017 (4)

    September 2017 (4)

    August 2017 (5)

    July 2017 (4)

    June 2017 (5)

    May 2017 (4)

    April 2017 (4)

    March 2017 (5)

    February 2017 (4)

    January 2017 (3)

    December 2016 (4)

    November 2016 (4)

    October 2016 (4)

    September 2016 (4)

    August 2016 (4)

    July 2016 (4)

    June 2016 (5)

    May 2016 (4)

    April 2016 (5)

    March 2016 (4)

    February 2016 (3)

    January 2016 (4)

    December 2015 (4)

    November 2015 (4)

    October 2015 (5)

    September 2015 (5)

    Please reload

    Archive

     © 2019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版權所有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