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口罩慌下的恐懼與關愛


「他必救你脫離捕鳥者的羅網和毀滅人的瘟疫。」 (詩九一:3)


2020年的農曆年,香港人在疫病的陰霾下渡過,外遊和留港的人士到處搶購口罩和搓手液,還有些人開始儲糧和提款,人心惶恐。香港雖有抵抗沙士的慘痛教訓,但特區政府比澳門反應愚鈍,錯過了防疫的最佳時機,面對社區感染即將大爆發,絶不封關也沒有為普羅市民提供購買口罩的途徑,甚至有市民通宵達旦排隊輪候,「一罩難求」,令港人氣憤萬分。


從抗爭到抗疫,政府推出反蒙面法到無足夠口罩供應,引致市民惶恐搶購,形成强烈的對比。醫護人員發起「罷工救港」行動,要求全面封關;市民大力反對在鄰近民居設立隔離中心,人人自危,我們只能哀嘆特區政府,盡失民心,施政無力。


抗疫當前彌漫恐懼,求主幫助我們毋忘關愛世界,時刻禱告儆醒,跨越死亡威嚇。


毋忘關愛世界


在此期間,教會忙於消化不同資訊,為聚會安排作出應對,去年颱風襲港的一些措施可以派上用場,有些維持崇拜並加做直播,照應留在家中的信徒。我們喜見於2月4日基督教機構聯合呼籲全港信徒:「抗疫七事不可少‧回應鄰舍真需要」,羅列七點,呼籲教會與弱勢社群同行;亦有發起網上禱文,為疫情及患者等情況祈禱。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Facebook


今次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出現,雖未確定源頭,但卻與野生動物蝙蝠傳給其他動物再傳給人類有關,這令人懷疑與當地人嗜食野生動物有密切關係,人類對大自然生物鏈的破壞引致的危機,又再一次響起警號。


剛獲2019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的十七歲瑞典女孩 Greta Thunberg 的身體力行,影響很多政治領䄂,其純真與勇敢令人觸目,很多國家的學生參與她引發"Fridays for Future"的行動。


明報周刊第2672期〈我不想我們這代沒有未來〉報導香港學生劉衍一(Lance)就是其中一個參與者,他每逢周五站在學校門前派發自製單張,曾約見區議員及寫信給珍珠奶茶店呼籲減少使用塑膠物料,還於去年七月參與了德國柏林的氣候罷課活動,其行動已陸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洛桑運動近年倡導「整全福音」,將關愛受造世界納入為福音議題當中,鼓勵信徒重新思考其與福音的關係,起來行動,於信仰生活身體力行,作出回應。約拿單.穆爾博士(Dr. Jonathan Moo)於去年香港會議當中分享,提及五方面的實踐,分別是留心(attentiveness)大自然及周遭環境的挑戰、盡量以步行(walking)取代交通工具、以運動(activism)結連同行者、停止過度消費(konsumerism,故意用K取代C字母,藉此提出對消費的疑問)及從飲食(eating)中感恩。


教會作為使命群體,無論今次疫情是天災抑或是人禍,再一次提醒我們,不能逃避對關愛受造世界應有之義!在教導與實踐方面要急起直追。


時刻儆醒禱告


聖經有關瘟疫的記載,其中在撒母耳記下第廿四章,描述人得罪耶和華而降災,且死亡無數,但神回心轉意,當大衛王悔改及獻祭後,瘟疫止住了。「我做這事大大有罪了 …… 於是,耶和華降瘟疫給以色列。自早晨到所定的時候,從但直到別是巴,百姓中死了七萬人。天使向耶路撒冷伸手要毀滅這城的時候,耶和華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 大衛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耶和華垂聽了為那地的祈求,瘟疫就在以色列中停止了。」(撒下廿四:10、15-16、25)


另一處的經文,列王記上八章是所羅王的禱告,提到百姓若認罪悔改,祈求神垂聽,祂必憐憫與赦免。「這地若有饑荒、瘟疫、焚風、霉爛、蝗蟲、螞蚱,或有仇敵圍困這地的城門,無論遭遇甚麼災禍疾病,你的百姓以色列,或眾人或一人,內心知道有禍,向這殿舉手,無論祈求甚麼,禱告甚麼,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赦免、處理。因為你知道人心,惟有你知道世人的心,求你照各人所行的一切待他們」。(王上八:37-39)


此時此刻,武漢和周邊縣市的百姓正在水深熱之中,來自武漢的牧者聯禱會也曾發出禁食禱告的呼籲。我們是信仰的群體,同是蒙恩的罪人,要學習以矜憫為懷之心關愛與禱告,多於從天讉和審判的角度來看待,事實上我們暫時無從知曉。「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自己,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七:14)


滿有憐憫的主,求祢垂聽禱告,回心轉意,給我們有忍耐和仁愛,賜福領導與決策者,做好防治措施,加力及保守醫護人員,安慰死者家人,使患者得以康復。又求主幫助我們,時刻儆醒,以不住的禱聲如馨香的祭,呈獻在祢面前,得蒙悅納。阿門。


跨越死亡威嚇


執筆之際,傳來黃埔花園39歲首名感染者死亡,與及一名沒有外遊記錄25歲年青人確診,社區散播一觸即發,口罩供應極為短缺,疫病傳染快速,人們此刻的安全感頓時變成是口罩的數目。死亡威嚇近在咫尺,恐懼意識從未如此真實。


一些醫護人員已因應疫情抽籤安排入Dirty Team,即被編排照顧懷疑或確診患者隊伍,報導指有隊員表示,已寫好遺書,影好全家福,他們不是怕死,只希望犧牲都要有意義,「我唔怕死,但我要有意義咁死,唔好好似隻棋咁死。」


筆者有親人是醫護,心中擔心他們,只好短訊問候關心。女兒告訴我,她同學父母同是醫護人員,兩個都被抽入了Dirty Team,已寫好了遺書,傷感!兩人卻沒有地方與家人分居,她的同學被傳染的風險變得很高,十分無奈。


此時此刻,你和我也有被傳染的風險,不少人感到是活在死亡的陰霾下,惶恐度日。雖然「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來九:27),但是當我們面對死亡威嚇時,誰能視死如歸?!基督徒面對當下情景,思考「死亡」,一點也不遙遠。


印象中讀過兩遍蘇恩佩姊妹的《死亡別狂傲》,作者面對頑疾時在治療過程中,經歷死亡邊緣的掙扎,對人性描繪淋漓盡致,領悟生與死的智慧,化咒詛為祝福,「死,是不難的,活下去才不容易。死可以是自棄、自閉、自隱、自戕,然而活下去卻需要自重、自愛、開放自己、接受自己。活下去需要很大的信心和勇氣。更需要一種動力。」(92頁,第18版)。


感謝醫護人員在抗疫中的付出,筆者相信他們沒有放棄,工會要求全面封關是為著整個香港,他們罷工不忘考慮社區爆發時的應對。筆者祈求上主特別眷顧他們每一人,在極艱難的日子,出入平安。「你出你入,耶和華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詩一二一:8)「在人類共同受咒詛的厄運中,上帝如何插手,將祝福注入咒詛,將一個軟弱的受害者變成有用的器皿。」(《死亡別狂傲》,自序)


正如保羅所言,「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迫害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活,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權能的 ,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深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八:35、38-39)


斯托得(John Stott)在《世界在等待的門徒》的第七章討論有關「死亡」,帶出基督徒面對「死亡」的弔詭,一個很特別的課題和提醒,「死亡一向不自然,也讓人不愉快,…… 只有當我們望見死亡帶來生之榮耀時,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生命。」(116頁)或許,正是如此,潘霍華走上絞台的前一天,他這樣說:「這就是終局,但在我卻是生命的開始。」願基督的大愛臨到每一位香港人中間,以愛戰勝恐懼!


結語


收筆之際,社區感染已經開始爆發,求主堅立祂的子民,毋忘救助關懷,常常恆切禱告,憑愛越跨死亡威嚇,活出見證!


耶和華坐在洪水之上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

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他的百姓。

(詩廿九:10-11)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副總幹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