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疫災中的使命門徒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

  復活基督向現場門徒宣告的一番話,正好說明了我們怎樣在當下病毒肆虐的全球中,一起實踐國度使命。基督、教會與世界,一向呈現互動而不可分割的關係。

  教會身處受造的世界,地上堂會同樣承受病毒全球化的感染,沒有特權,也沒有免疫力。同樣,上主子民也蒙受差遣,走進世界,於人心需要的災難場景,向公眾展示基督的臨在,彰顯上主的慈愛與安慰。

變亂新常態

  面對疫災,我們只能坦然承認 : 無力操控、無理解說、無法逃避。一場疫情,正考驗基督徒的靈性質素。疫病引來的苦難問題,不同人等有不同解說。

  新約學者賴特(N.T. Wright)於《時代雜誌》撰文〈基督教對冠狀病毒不能提供答案,也不應有此假設〉(Christianity Offers No Answers About the Coronavirus. It’s Not Supposed To) ,認為信仰毋需作出任何合理解說,也有其他教內人士不認同,可參考張國棟文章〈反思基督徒回應苦難的進路〉。

  筆者自承智慧有限,無理解說;也不用否定別人提供我思考框架以外更合理的解說。

  疫情全球化下,且可能持續至明年,這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新常態。預計保護主義將會再現,華人無可避免會受歧視與惡待;全球資源匱乏的現實,最壞的景況便是資源掠奪,戰爭由此而起。

  疫情暴露了人性的脆弱,有些事物如肺炎病毒等,人確實是無力操控的。氣候、生態、病毒、金融、政治與人為失誤等,一旦發生,我們便淪為受害者或連累者。

現場齊參與

  這趟病毒使不少堂會陷於兩難之間的張力 : 維持實體聚會或更改聚會形式。當然,教會最重要功能不在於有否聚會,乃是能透過不同方式把信徒與上主結連。保羅身在獄中,不能親身與信徒會面,但他向腓立比教會明確表達「你們常在我心裡」(腓一7)。

  回顧教會歷史,每逢遇到重大災難時,使命門徒進到現場,向有需要人士見證上主臨在其中。使命門徒乃是「受差的子民」,無論是醫護人員、化驗室人員、資訊科技人員、心理輔導員、社工、保安、清潔等,這趟疫情,正是「使命門徒」(missional disciples)代表教會,有血有肉臨在現場當中。

  任何堂會必有少數信徒,其職責直接或間接與前線「抗疫」工作相關,堂會牧者與信徒以關心及禱告支援這些前線的弟兄姊妹,肯定與鼓勵他/她們於危難中的盡忠職守,就是使命的見證。

  我們要更新思維,不是地方堂會要做些甚麼事工或節目,便是現場參與。當教會不再理解為只是建築物,正如包衡(Richard Bauckham)所言 :「彌賽亞時代的聖殿 - 新的聖殿 - 是教會本身,不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一個群體(參加二9) ,這個群體是神終末臨在的場所。」(《跨界福音 - 後現代世界裡的基督徒見證》,72頁)

  神的子民在哪裡,哪裡便是上主國度的臨在。教會確實在場。

同承受苦難

  古利奈人西門(可十五21)的故事,就是使命門徒的真實寫照。西門原是不幸受到牽連的無辜受苦者,然而當他揹十字架時,他從耶穌身上有所發現,從而帶來生命改變,最後成為馬可讀者熟悉的使命門徒。

  使命門徒不一定是那些心甘情願十分委身的人士,也可能是被勉強的、不願意的,卻在場景的考驗中,與主相遇,重新經歷基督,承擔國度使命。

  面對史無前例的突發疫災,教會重新教導信徒,災難與死亡確是隨時隨地會發生。面對失控世界,教牧與信徒不再認為「事情受控」 (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 是必然的,管理思維是失效的。應對之道就是人要承認生命渺小與脆弱,世事莫測,不能操控,包括堂會的計劃與事工。當教會領袖能更新思考與想像,不再緊張傳統既有聚會,就能浮游於上主的恩典中。

結語

  惟有我們重新認定,基督使命與苦難場景緊密結連在一起,使命門徒情願或不情願進入現場,感受別人的掙扎與痛苦,並與受苦者同在,展示基督在十架雙手正擁抱所有人類。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基督徒的臨在,這就是「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 的實踐 !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