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偉牧師 3 天前 本週評論:迎向未來的思辨與應對 (下) 面對疲態畢露的堂會現象,教會領袖要有智慧與創意,因應VUCA(急變、不確定、複雜、模糊) 的新常態,慎思明辨,作好應對。 約翰阿戴爾(John Adair)於 Effective Strategic Leadership 理解「策略」為「領袖的思考」。筆者接觸與服侍不少教牧...
胡志偉牧師 1月 12 本週評論:迎向未來的思辨與應對 (上) 美國軍事訓練以VUCA (Volatile急變、Uncertain不確定、Complex複雜、Ambiguous模糊)客觀描述我們現今場景。未來變化是我們難以預測的,我們不會有任何既定方法與答案來應對,一旦採取了錯誤方法帶來後果可能比不去處理還要惡劣。 面對未知的前路,無論...
梁國全傳道 1月 5 本週評論:踏進2021,風浪中前行 「我們要鞭策自己堅守基督的真理,好似水手在狂風大浪中堅持一樣。」(《十架門徒 - 斯托得傳》) 2020年的疫潮起伏,使世界變得不一樣,當前香港面對退休潮、移民潮及失業潮,最新貧窮人口達149萬,加上不時出現的檢控等政治氛圍,整體社會感到不安與懼恐而來的怨氣甚深。 踏進20...
胡志偉牧師 2020年12月29日 本週評論:更新教會的想像 一場新冠肺災,持續接近一年帶來全球停擺,各項正常運作也要被迫調整。教會的正常營運,無可避免地也受到極大的衝擊。與其等待有朝一日可以如常聚會,教會領袖需要更新想像,看待現今時勢為難得「重新啟動」的時機。 由「地區聚集」轉為「流散群體」 疫情一來,暴露了現存組織的脆弱性,也考驗...
梁國全傳道 2020年12月16日 本週評論:一切是出乎意料!? 近日「好鄰舍北區教會」事件,確實令人非常憂慮,相關報導在此不詳述,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凍結戶口手法是繼許智峯之後發生,而且有關方面高調進入該教會/中心搜查取走電腦等文件及拘捕該會同工。目前,明顯影響其運作及服務使用者。從前我們沒有想到發生如此快變的情景,其實已在陸續出現於眼前;...
陳張慧嫈師母 2020年12月9日 本週評論:欣喜「教新」養成領袖,美好傳承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傳承典禮」分享) 被邀請擔任其中一位分享嘉賓,是很榮幸也感到安慰的事。榮幸,是因為分享嘉賓中,我輩份最小、沒有牧師職稱,也是唯一的女性。安慰,是因為我沒有被忘記(至少沒有被國全忘記)、也是因為看見當年自己的一個意念(idea)、一個關懷,一個祝願(w...
梁國全傳道 2020年12月2日 本週評論:我是這樣來了「教新」 「因為神在你們心裡運行,使你們又立志又實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 我初中信主,在教會中常聽到「教新」的事工,當時好幾位牧者均在其中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包括盧家馼牧師、陳若愚牧師及陸輝牧師。印象最深刻是陸輝牧師,於1994年接任「教新」總幹事。近年,麥漢勳牧師亦有不...
李錦洪先生 2020年11月25日 本週評論:如水的領導 中國人傳統的師徒制影響至為深遠,為徒者只有從旁偷師,師父會視乎師徒關係,決定是否傾囊相授,唯恐靑出於藍,以致薪火相傳,大打折扣。 西方人重視知識傳授,觀念是將知識比喻若水,倒進部屬的容器,傳授的過程也以單向為主。 華人教會文化口說重視承傳,多是既無法則也欠智慧,效果因人而異...
胡志偉牧師 2020年11月18日 本週評論:疫情中的個別牧養 過往10年或20年,不少牧者與信徒對「牧養」的理解存在極大的鴻溝。有些牧者認為,為會眾提供了其需要的聚會如崇拜、團契小組、主日學或培育課程等,便完成其牧養職責。如個別信徒遇上問題,有特別需要,再給予個別輔導,這便是牧養了。牧者所受訓練,就是為會眾預備適合其口味之宗教節目;坊...
梁國全傳道 2020年11月11日 本週評論:從《2019香港教會普查》對差傳事工的一些觀察 《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顯示全港1,305間堂會,崇拜出席人數由上屆305,147人下降至268,822人,堂會進一步呈現老化與流失,整體動力減退,不同方面均呈下調情況,然而差傳/宣教事工在各方面均有明顯的回復與上升,值得我們探索當中的一些現象,有助思考未來的發展。 2...
胡志偉牧師 2020年11月4日 本週評論:功成身退 我們常講 :「功成身退」,英語「功成而不能傳承」(success without succession),則是領袖的憾事。對堂會教牧或機構主管,可能自評個人成就有限,天國事工尚未成功,談何身退 ? 有些領袖認為退休只是世俗職場遊戲;作為神僕,事奉乃是一生一世。 筆者理解做基...
胡志偉牧師 2020年10月29日 本週評論:疫情下的堂會生態 經歷了九個多月疫情困擾的香港,我們一起面對未曾遇過的重大考驗。我們與全球各地市民一樣,常常處於防備、保持社交距離,有些更要自我隔離,過著被獨處或困於家居的生活。 當社會無可奈何被停擺,教會正常運作同樣深受影響;筆者嘗試就當前的觀察,與各位分享,有所反思,並一起尋求出路。這些...
胡志偉牧師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我在「教新」的學習 1999年4月,我開始於「教新」事奉,至2000年7月,我正式就任總幹事。當時由牧養堂會轉為機構服事,我曾這樣分享 : 「一方面可說是中年危機求突破與更新,另一方面又讓我在不同層面有更深更廣的學習。」(〈我來了「教新」,我會怎麼辦 ?〉《教新通訊》,1999年6月) 研究的...
梁國全傳道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教會的團組發展 香港教會的發展有其生命的週期,面對衰退前後階段,老化與流失日趨嚴重,對小組/團契(下稱:團組)的發展帶來衝擊,尤其是青少年及成青團組,教會群體的凝聚與動力亦處於倒退。 與此同時,我們面對的處境,是疫情下的虛實整合與後國安法下的信仰生活;情景是移民潮再現、政治遽變及人權自由有...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後國安法」年代的香港教會 2020年6月30日,內地迅速以先斬後奏方式通過「港區國安法」,條例內容限制了《基本法》原先承諾賦予港人的自由與人權。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更指出「港區國安法」第43條實施細則,「偏離香港過往的立法和人權保障做法。」 7月7日《大公報》於A2要聞版批評「香港教牧網絡」福...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疫情反覆下牧養的思考 疫情反覆下,正考驗教牧的智慧與膽量。不少教牧與信徒等待著有朝一日,一切事物能回復正常,便能如常聚會。現實告訴我們,即或有疫苗面市,安全而負作用甚低的普及注射,也起碼要一段年日。 對生於盛世的教牧與長執,一向習慣唯命是從,按著規矩辦事,是最穩妥的做法。然而當政府的防疫措施並非...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影響青少年崇拜的社會與堂會因素 自2004年,每屆「普查」問卷完成前,最後一條問及堂會目前發展的主要困難,愈來愈多堂會選擇青少年事工作為其主要困難,過去五年更由177間大幅增加至421間(佔全港32.3%),增幅逾1.3倍。(圖1) 圖1:選擇青少年事工作其發展的主要困難的堂會比率 2006年跟進「04香...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以生命來成證召命 —— 楊錫鏘牧師 這幾天已有從醫同窗校友傳來消息,我們敬愛的老師楊醫,已到了最後一程的時刻,我們切切禱告,求主憐憫。痛聞惡耗,他於2020年9月15日星期二凌晨12時50分,息勞歸主。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校牧暨訪問教授楊錫鏘牧師(人稱:楊醫)是少有的華人聖經學者以創造神學作起點,從整本聖經論...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當政治暴力侵犯教會時 引言 8月30日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舉辦網上講座「紅旗下十架的歷史變遷」,竟受到自稱國安局人員滋擾,引起關注。9月3日有匿名者以「一眾香港基督徒」名義於《明報》刊登廣告 : 〈呼籲「香港教牧網絡」成員放下仇恨、擁抱光明聯署信〉,並點名狙擊袁天佑與邢福增兩位「煽動公眾對政權的仇...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流放神學」的初探 1. 場景催化的神學思考 資深神學工作者馮煒文這樣坦誠分享:「今日的香港,此情不再。六七十年代的精英道德價值已經明顯地不濟。精英在公共領域運作,個人道德品行,性貞潔,和諧家庭及大學學位已不足為恃。廿一世紀重視的,是公共道德倫理價值 : 問責、透明、程序、社會公義、環保、本土...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怎樣計劃來年堂會事工 ? 教會領袖通常於每年9月開始構思來年事工發展,或要為某些聚會邀約講員,或要預訂營地等。事工策劃是教會領袖要作的,所謂「不作計劃,就預計失敗」(fail to plan, plan to fail)是我們所熟悉的。 教會領袖在事工策劃方面,常犯的毛病是因循苟且,照搬上年度行事曆...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在不協和中真誠同行 近日,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調查有關疫情及社運衝擊,發現「73%受訪者出現中、高度或嚴重抑鬱症狀,40.9%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當中36%同時出現兩種中至高度症狀。」「24歲或以下年輕人出現較高程度症狀的比率,較其他年齡組別高。」(《明報》,2020年8月7日,A14...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被擄流放」的想像 華人教會長期習慣以「被擄」(captivity) 指向猶太人被巴比倫帝國攻陷耶路撒冷(597 B.C.),有王室成員、貴族等「被擄」往異域生活,其中典型例子是但以理及其友人。嚴格而言,整段歷史指向「流放」(exile),而「流放」涵蓋的神學意義深遠過「被擄」。當然,這兩個名...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半路中途的教會 思考教會這個課題時,華人教會容易走向兩極:一是正面論述成功且榮耀的教會,另一則是負面論盡教會不像樣與種種醜態。 「辨證式思考」(dialectical thinking) 是筆者用作思考教會的論述,乃是「正反合」地從不同角度檢視教會。當我們觀察現今地方堂會的「實相」(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