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我與「教新」40年
- 余妙雲女士
- 7月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因筆者在工業福音團契事奉,過去40年來,面對香港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與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有不少合作的機會:
1985年正是「教新」成立的日子,也是中英聯合聲明達成協議一年後。基督教界為回應當時社會和市民所產生的憂慮,於1984年草擬了《信念書》就香港政治前途發聲,之後成立了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以跟進教會回應的方案。
1997年回歸後,面對新來港人士的問題和需要,於是連同眾多教會在最多新移民聚居的深水埗區成立新來港人士關注組,大家群策群力,彼此支援,結合資源,同心合意下服侍新移民,也成為當時教會的一個宣教契機。
2000年,香港貧富懸殊問題不斷擴大,「教新」聯同關心貧窮人的機構,組成「基督徒關懷貧窮行動」,更於2002年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和「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攜手合作組成「教會關注失業行動」並成立「創造職位基金」以緩解失業人士即時需要。至2006年,社會上貧富懸殊愈趨嚴峻,「教會關注失業行動」正式定名為「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一直聯同各界,關注貧窮人需要至今。
另外關注社會上的議題,特別是有關賭博合法化的進程上,「教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01年,因政府研究賭波合法化,並推出《2000年賭博(修訂)條例草案》,於是聯同眾多機構和教會成立「基督教反對賭波合法化大聯盟」並發起「向賭博說不」遊行集會。遺憾的是2003年立法會通過賭波合法化條例。大聯盟亦轉型為「監察賭風聯盟」關注政府有否及如何履行不鼓勵賭博政策。
我亦有機會參與「教新」成為董事會一員,一起關注「教新」面對教會和社會的需要。我最感深刻印象的,就是每次開董事會前我們先有胡牧師和同工們預備的豐富早餐,還有根叔親自冲泡的咖啡,繼有陸牧師和劉牧師的屬靈分享,並有彼此代禱的時間,儼如一個團契,之後才進入會議議程。董事們都來自不同界別和組合,或者教會更新運動就是先讓董事們和同工們得著更新,才能更新其他人和事。這傳統美德的確造就自己,要先倚靠神,才有力量面對香港種種的轉變和挑戰。祝願「教新」繼續與教會、機構、信徒們同行,一起尋索上帝在未來的心意。
(作者為本會前董事﹝2002-2017﹞)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