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勢牧言:僕人心志、承擔領導

「安穩,是以神的眼光看我們的生命,知道自己是蒙神所愛,蒙神保守和被神呼召的人。這種身份,安全感和意義能塑造一個有品格、被信任、可影響別人和改變世界的人 ─ 這就是領導力」(《關係式領導》,頁44)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一向重視教牧培訓,針對教牧人員的牧養與領導處境,以課程、小組、交流會及靜修營等等,讓參與者從中得以裝備,於牧職生涯中持續得力。


過去,「教新」曾舉辦合共三十屆名為「堂主任」培訓課程(每年兩屆),訓練以三天全日進行,內容主要針對堂主任擔當的領導和管理等角色。筆者於2016年初加入「教新」成為同工,趕及「尾班車」,參加了最後一屆即第30屆培訓。與此同時,「教新」當時亦有開展「青少年牧者同行」計劃,設計內容以青少年牧者的需要為主。


後來,我們因應香港教會普查研究的反映,回應領導傳承及時代處境,將上述領袖培訓以全新框架進行,為期十星期,每周一次課堂/小組及一個營會,先後有「後繼有人」領袖培訓計劃(共六屆)及「應對時勢」領袖培訓計劃(共四屆),合共舉辦了五年(2017-2021)。主要對象已不再以堂主任為主,較為針對一些預備繼任或具潛質的教牧,為教會培育新一代教牧領袖,儲備人才。


直至2022年,緊接著「應對時勢」領袖培訓計劃之後,教新開始推行「時代僕人」領袖培訓計劃,以時代處境重新設計及邀請講者,此計劃特點除了以往的優點之外,亦加入一些較年青的講者、也新增了一對一的教練同行環節(由教內資深牧者約見)、還會安排走訪相關單位,從中交流學習。再者,將過往小組時間及靜修營會結合為兩次小組及一個僕人營會,加强成員間的互動。而第二屆及第四屆分別有香港循理會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一起協辦。


期間,我們亦有邀請一些學員和教練撰寫分享,學員分享分別有關文慧傳道的〈以僕人心志,迎難而上〉、張偉聰傳道的〈時代僕人——滿滿感恩〉、呂穎希牧師的〈在時代轉變中堅定作僕人〉、李劉傳道的〈Reaction to Proaction〉、何慕怡傳道的〈以禱告作為天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的領導觀〉及陶傳家傳道的〈如果把職位與頭銜拿掉,你是誰?〉;教練方面有周震聲牧師的〈此時此地,牧者與教練同行〉及鍾樹森牧師的〈同行交流、拓闊視野〉。歡迎到教新網站「時勢牧言」瀏覽各篇分享。


換言之,「教新」的領袖培訓已由昔日的「堂主任」訓練轉變成為現時的「時代僕人」培訓,由三天全日學習轉為8個單元及一個營會,提供多向度學習與思維更新,讓參加者於堂會的領導團隊中,成為能夠跟隨也能夠領導的一員,在領導力方面不斷得以提升。


過往,我們的領袖培訓計劃均有送贈《領導的三重色彩》予每位參加者,而此書除了提供網上「使人得力的領導」測試之外,書中內容倡導領導與賦權並重,成為使人得力的領袖。誠如作者施瓦茨(Christian A. Schwartz)這樣說,「一方面,『偉大領袖』和你自己的距離可能令你對領袖的形象更尊重,但另一方面也負面地影響你的自我形象。你也可能記起有些相遇的結果剛好相反 ─ 在會面結束時,你感到强得多了;你的印象是你成長了。而且那不單是你的印象;在你其後與別人交往時,明顯表示你真的成長了。」(頁8)換句話說,領導力的加强也在於怎樣應用領導與賦權的兩翼。


筆者相信每一位領袖均有其風格,受到不同的因素塑造至今天的自己。然而,作為領導者,我們亦要開放自己不斷在跟隨與領導的過程中,被陶造與更新。誠如董家驊牧師在其著作《21世紀使命門徒》提出領袖培育如鑄鐵,有不同的陶鑄過程,例如放入鐵爐即領導者是在領導中被培育出來的、持續加熱即力量是在自我反思中被鍛造出來等等。然而,作為敢於承擔使命的領導者,或許要有心理準備,隨時要再進入「鐵爐」,重新被上主陶煉,成為更具成熟生命的時代僕人。


(此文為〈時代僕人、領導更新〉修訂版)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Komentar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