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生肖是牛年,筆者想起「牛咁眼」(仰望)和「牛大力」(得力),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齊來仰望上主,轉危為機,得力前行。
誠然,雖已有疫苗,但擺在眼前的疫潮影響民生,加上失業潮,令不少香港人感惶恐,憂悶與憂鬱彌漫四周,縈繞著我們當下的生活。
近日不同的調查顯示,反映實況並不樂觀:
「向250名高中學生進行訪問,發現多達87%學生對政府無信心 ⋯⋯。」
「國安法實施後,發現近三成受訪青年有意移民或移居外地 ⋯⋯。」
「最新一季(即2020年10-12月)的失業率進一步上升至6.6%的新高 ⋯⋯。」
「港人因疫情失業,對前景悲觀,五成半受訪者更不再感覺到生趣 ⋯⋯。」
我們還看到這些日子,有人因不同原因被拘捕,甚至入獄;政制及民主發展、言論自由及人權亦有倒退的情況,不少港人感到無奈和失望,對前景感到悲觀。當我們面對這個城市的急變,人心四散,我們對前景仍有盼望嗎?
筆者選取了耶利米哀歌三19-24節,從這段經文中察看先知耶利米面對國民四處流散的歲月,發出哀歌。因著深信上主的慈愛、憐憫、公義和信實,求主審判惡人,呼籲人民回到上主的懷抱。
《耶利米哀歌》屬希伯來聖經的「五聖卷」之一。本書哀悼耶路撒冷在主前536年中陷落、焚毀和人民被擄。書中雖然有很多悲傷的詞句,為錫安的受苦哀嘆,但作者仍然表示對神的愛和權能有絕對的信賴,並對前途仍抱有希望。
先知耶利米哀悼被巴比倫所摧毀的耶路撒冷,他深深體會到這次的苦難乃神公義的審判,目的是為救贖猶大這個腐敗的國家。因此他呼籲百姓悔改;同時他也看到仇敵毀滅聖城的邪惡行動,因而呼求神施予刑罰。耶利米對時代的惡提出警告,對出現眼前的景象感失望與無奈,卻仍然批判,沒有失掉對上帝的信心。
一.困境中轉化苦楚成盼望
( 哀三19-21,和合本)
19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
20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裏面憂悶。
21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
第19節的「茵陳」是一種味苦的藥用灌木,有時也可以用來泡製一種濃郁的飲料。而這裡的「苦膽」即苦楚。經文亦都提到「窘迫」或作飄流(賽五十八7),和修本譯作「流浪」,可指無家者的貧窮人。
第20至21節「這些」與「這事」成了對比。「這些」當然是耶路撒冷被毀及以色列被擄所經歷的飄流。「這事」指第22及23節神的信實,使我們仍有指望。
此時此刻,我們可以想像,詩人經歷「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心裡憂悶。而香港這些年間經歷各種破裂,一些人被囚禁,很多人移民被飄流在外,不少人處於絶望的邊緣,究問未來的日子怎麼過?要等多久才能脫離苦惱和艱難的歲月?當然,我們難以期望再返回昔日的香港,而是要想像在當前的苦困中怎樣向前行!?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在年輕時因德國戰敗成為戰孚,在囚禁中感到極度絶望,信仰卻帶比他無比的盼望。當時,莫特曼非常喜歡閱讀詩篇,因為詩篇對盼望有非常深入的詮釋,能帶來安慰之外,也為人在困境中帶來盼望。同時,告訴我們在苦楚中要學習耐心等候及仰望,如詩篇三十三:18-22節:
18看哪,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愛的人,
19要救他們的性命脫離死亡,使他們在饑荒中存活。
20我們的心向來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是我們的盾牌。
21我們的心必靠他歡喜,因為我們向來倚靠他的聖名。
22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行慈愛!
「等候」常常是苦悶的,心裡也難有喜樂,但羅馬書五章4-5節為此作出勉勵:「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的愛,已藉着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
林鴻信教授在其著作《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提到莫特曼鼓勵我們要有「向前看」的思考方式,他最喜愛的經文是羅馬書十五章13節:「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為什麼在患難裏仍會要歡喜呢?在人來說,其實是很難的。然而「盼望」之事雖仍未能看見,甚至在有生之年也看不見,但上帝的應許不會落空,聖靈在我們心裡使我們能有說不出的嘆息,藉着主耶穌基督能向永生之神禱告出來。
若不是神藉聖靈的大能,我們怎樣能看到前面是有盼望的曙光!?確實,我們要明白「盼望」是一回甚麼事,很多時是要在患難中經歷百般磨練,從忍耐與等候中經歷神慈愛的更新,聖靈加力與導引,苦楚得以轉化成盼望。
二.結束就是開始的盼望
(哀三22-24,和合本)
22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
23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24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
第22節有古卷作「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永不止息,祂的憐憫永不斷絶。」第23節「誠實」即信實,和修本以此翻譯;神完全可靠的,我們可以完全信賴。而第24節「分」原文是「產業」,對於不能承受土地的祭司和利未人的耶利米,他深深體會,雖然未能承受地土,但是耶和華是他的產業,神是他們最終的保障。今天香港人流散在外,不少人因變賣產業而張羅,然而神是我們最終的保障。
在這裡我們要留意,哀歌的格式通常包含一個從遭受神遺棄的經歷轉化為對神信靠的轉捩點。當我們讀到23節的時候,帶給我們安慰和盼望,因為在神的公義和憐憫,在審判過後,黑夜快將過去,等在前面的是全新的早晨,深沆黑暗中看見黎明,使到我們恢復信心和盼望。是誰掌管宇宙萬物,使我們一覺醒來能再次迎向新一天!
然而,我們在黑夜的過程中,確實是要經歷苦困與無望,這或許有點漫長,太多的事情不如我們的期望發生,我們在質疑與憂悶中,將眼目定睛仰望上主,深信祂是信實的,黑暗終必過去,惡人遭報受審判。
絶望不是盡頭,而是仍有盼望,亦正如盼望神學提出:「結束就是開始」。「每次遇到結束就應當繼續向前看,然而並非一面倒地向前看,而是建立在向後看的基礎上來向前看,亦即『向過去』的回憶追溯與『向未來』的期盼前瞻是交織出現的,回憶是盼望的基礎,盼望則是了解回憶的根據。」(《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369頁)
因此,我們不需要拒絕無望與絕望的感覺或是情景,這種「向前看」是帶有承認與批判,在這種「苦楚」的基礎上回望與前行。若果「人的盡頭就是神的開始。」當我們經歷苦楚帶來靈性操練的同時,過程中更加體會上主美善與眷顧。今天我們可以稍停下來,默想片刻,從受苦的基督,體會我們的罪孽深重,察看上主奇妙的拯救,使我們在黑暗中看見復活的大能,帶來更新的盼望。
耶利米表達深切的哀痛,然而並未感到完全絶望。他憑著信心作出呼求,相信真正那掌握王權的是上帝,祂必再次看顧受苦的百姓,帶來復興。耶利米哀歌五章21節:「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回轉歸向你,我們就得以回轉。求你更新我們的年日,像古時一樣。」神願意向歷代肯悔悟的人施恩與拯救,因祂的怒氣不過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三十5)
結語
此刻,想起詩歌《幽谷中的盼望》的副歌:
「唯你是我終生拯救,我心中力量,是我亮光,我的保障,毋須畏懼前途如何荒涼,唯獨是你是永久的倚靠,幽谷中盼望,活在世俗中,看見你的恩惠,人生變幻無常,仍不膽喪,心可堅壯。」
邁向新一年,願你在烈火與暴風中,聽到祂的微聲,轉化內裡的不安與無力,在低谷中看見,「主如一顆明亮的晨星,帶給我無限的希望」。
(作者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此文內容是一次聚會中分享,現略修訂刊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