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應中神校友會邀請,作為「留散下的明天」聚會分享者之一,思考移民潮下對堂會的衝擊,我們探索當下各人的心境及堂會實況,疏理煩躁不安的思緒,共謀出路。
聚會完結後,筆者踏上歸家之途,手機訊息傳來張家朗奪得男子花劍個人賽的奧運金牌,消息實在鼓舞,令人振奮萬分,給予在被不斷撕裂與困擾中的港人,有一刻間的喘息加油,「大家要堅持,唔好咁易放棄」,對於留散的港人實在是莫大的鼓勵。
此刻,教牧與信徒同樣面對分散的離愁別緒,在過渡階段不知怎樣前行之際,我們確實需要耐心等候及正向的消息。
相聚結連
面對當下的留散,我們需要與更多人分擔共行,除了個別約見,亦可透過堂會的團契及小組,彼此間有適切的舒發,分享心聲,無論去或留,建立尊重與信任,減少內裡的困惑與不解,為到明天面對可能更大的震盪,做好團結的基礎。
與此同時,各人不要忽略身心社靈的平衡,特別要照顧好自身的靈性需要。教牧同工透過地區教會網絡的聯繫,有更多的結連,多交流對策與分擔。
真誠傳承
當然,我們大概亦已心中有數,在此期間的移民以中產及中年有孩子的家庭是佔大多數,當中有堂主任、傳道或是即將接棒的教牧,對堂會的領導傳承相信帶來影響,需要培育第二領導層的同工及領袖作出承擔。誠然,後繼無人確實是當下華人教會的困局(參考筆者早前文章〈面對後繼無人的困局〉),我們卻不能迴避。
培育領袖是需要決心與耐性,我早前到一間有數百人的禮儀教會講道,遇到一位十八歲的青年人,堂會竟然讓他在崇拜中讀經及在捐獻環節襄禮,在詩班房等候期間,有數名青少年上來為他打氣,我還以為他是第一次在崇拜中事奉,他卻告訴我已是第四次了。讓我驚訝是堂會的胸襟與刻意培育,不單賦予機會,也營造青少年一起同行的氣圍,實在難得。
常作準備
其實,不論教牧或是信徒,我們確實對政治及經濟前景有擔憂,有時也不知怎樣變陣,堂會自身狀況各有不同,正如會上有講者指出,有些教會領導對當下與前景的判斷仍感樂觀,認為無需太多擔憂,福音工作能如常做好。然而,我們知道移民潮對堂會的人數及經濟帶來的影響,無可避免,作出適切的應對,也是無可厚非。「持續不斷地變化,就會對管理造成時間壓力。要在這樣的系統中做出正確決定,只考慮目前狀況顯然不夠,未來以及與之相關的狀況也必須考慮在內。」(《複雜應變力》,26頁)
我早前有機會到訪一間名為「1cm」的堂會,他們以往每周六日有200多人聚集,現時因應大環境,從樓上搬到一樓,一方面減輕經濟負擔,最重要是堂會的形態作出更大的轉型,現時每周以小組大團的形式相聚,「1cm」是多用途功能的場地,不同的小組/會議房、Band房、Pantry及coffee corner等,亦有接待有需要社區青少年到來温習房間,以趟板間隔,按需要彈性使用。這間堂會的教牧相信,是次變陣是為了讓牧養及服侍,做得更到位,教會是城市中的使命群體,在艱難時勢實踐關愛,作美好見證。
結語
教會在移民潮的衝擊之下,不少人期望教會能在危機中看到契機而作出新生態的轉化,近期確實亦有此類堂會的出現,這無疑是好事。歷史是不斷向前,處境也不一樣,雖然可作借鏡,然而各人有自己應盡之責,做好當下自己的崗位,不憑一己之力,在危機中結連。
祈求掌管歷史的主,帥領我們前行,跨越挑戰。「所以,不可丟棄你們無懼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可以獲得所應許的。」(和修,來十35-36)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