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香港教會出版界盛事之金書獎頒獎禮,今年暫停一屆,原因是近兩年本地出版之華文書本不多。筆者有幸於8年內四度獲邀為3個不同組別的評審 (第4及5屆為翻譯組、第6屆則為社會公共空間、第7屆則為學術),也樂意有堆書本可供翻閱。
金書獎籌委會主席張振華牧師笑談教會的長子是神學教育,而文字事工則是最不備重視的女兒。筆者理解文字為教會的「素顏」,如有牧者或機構同工認為「文字事工」就如同辦學、提供社會服務或「文宣」就是特殊福音事工之一,筆者判斷對方很大可能對文字的認知只停留於「功能性」。華人教會要重申文字不僅是事工之一,文字使命也非屬於基督教出版社,文字本身就是教會展示於人面前的「素顏」。
無論是地方堂會、神學院、機構或差會等,皆要透過書寫文字,以不同形式 (印刷書刊、崇拜週刊、數碼短訊或臉書文字等),與人溝通連結。良好文字必會言之有物,通情達理,更能洗滌心靈,提升修養。筆者同情基督教出版業不易為,因為教會肯閱讀的教牧與信徒正在萎縮中;然而有些基督教出版社的問題是自作自受,管理層為了減輕成本,把年資較深的文字工作者「解僱」,然後過一段日子又重新招聘同工。有些基督教出版界同工,狹窄地把「文字」定位為業界事工,忽略了「文字」原屬於教會。1517年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論綱》釘於威丁堡諸聖堂大門上,更借助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把此分文件廣泛流傳。
既然教會常用文字,本應我們表述文字的質素,有一定的修養與質素;可惜我們的出版量與水平不成正比,試看任何一間堂會擺放宗派、機構、神學院與差會等,多姿多采的通訊、單張、報刊與雜誌等,便可見一斑 !
當教內外人士接觸教會「文字」,發現這些語言多是口號或金句式陳述,有些展示是浮誇煽情的語文,原來教會的「容顏」正是此等模樣 ! 語文低落正是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把文字優雅化,才能去蔽而得道。
教牧的職事,從來不能與文字分割,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看牧者如詩人,就是看重語言的精確表達。講章的預備是語文的運用,宣教士怎樣書寫代禱信,要採用有情有理的文字;機構同工要撰寫年度事工報告,也要考量怎樣簡潔精準地讓受眾能理解而支持。
當上帝創造空間,造男造女,讓人透過語文溝通,傳承文化,基本上不分公共或私有。基本上,筆者不認為有所謂「基督教文字」或「福音文字」(所謂「福音電影」本身也是偽命題),文字只是盛器或載體,借用電影《字裡人間》(或大渡海),文字正如一葉輕舟渡人由這端前往彼岸。所謂「教會文字」,只指向教會群體以文字,導引讀者能明白作者所言,觀其文如觀其人,彼此之間能達成意味深長的對話。
畢德生牧師於《天國的語言》一再指出「話語」(word) 不分聖俗,文字引發思考與宗教經驗,也非限於出版社是教會組織,或作者是基督徒。文字是從上主而來,非基督徒作者的文字如能引發真善美的共鳴,也是上主賜予人類的美善禮物,我們也能存感恩之心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羅琳的《哈利波特》等。
文字本身是公共性,特別在現今網絡年代。所有教牧與機構同工要尊重文字,熱情且專注地委身其中,我們才能共同編製一套活生生的信仰詞典 ! 宗教改革五百年,文字非屬基督教出版社,或任何建制教會組織,乃是屬於每位追隨「活道」的門徒,我們人人可以書寫(WhatsApp便是),個個要提升閱讀力與鑑賞力。
(此文寫於2013年金書獎頒獎禮後,現今修改而重新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