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閱讀與牧養


2016年4月23日為世界閱讀日,鼓勵世人翻開書本,或打開 Kindle溜覽電子書,增進知識與見識。就筆者觀察,愛閱讀與肯閱讀的教牧與信徒是極少數。教牧要牧養信徒健康成長,不要著眼於搞人多出席的聚會或講座,反而要培育信徒成為有良好閱讀習慣,且能「自行覓食」 (self-feeding)的門徒。教牧須要鼓勵與引導信徒學會閱讀,從閱讀中自建生命;信徒一旦能有良好閱讀習慣(讀經與讀書),就能成為不依附聚會、不依附教牧,卻能獨立追求與獨立思考的門徒。

筆者一向看閱讀,非純「功能式閱讀」(為應付功課與考試),也可「亂讀」(借用魯迅的讀書方法),不求達成什麼,而是如林語堂所形容為「一種享受、一種樂趣」(見《讀書的藝術》)。讀書於牧養信徒生命成長,有五方面可作思考。

閱讀使人回轉信主

回顧歷史與現今,神仍透過閱讀,使人歸信基督為救主。386年奥古斯丁(Augustine)於花園聽到聲音 :「拿起來,讀。」他打開聖經,翻到羅馬書,「我感到一道恬靜的光射進了我的心房,驅散了心中的一切疑團。」《懺悔錄》宗教改革之時,馬丁路德閱讀聖經(羅馬書與詩篇),找到亮光,克服良心控訴,確信「義人必因信得生」(羅一17)。

十九世紀,奮興家芬尼(Charles Finney)於律師事務所研讀聖經,帶來個人與神復和的關係。記者程翔於內地牢獄中,閱讀聖經,他這樣分享 :「但記得當時我流眼淚,我覺得流眼淚這個感受,已經是聖靈觸動心靈的憑證,使我有一種感應,能夠觸摸我的痛苦,讓我有安慰。」

閱讀豐富聖徒相通

閱讀為信徒打通了古今通道,讓信徒穿越時空,與歷代聖徒可以相通。當今大多堂會信徒視域甚窄,常不自覺把個人堂會等同大公教會,惟有透過廣泛閱讀,不同傳統與神學立場的書本,信徒才能走向世界,有深廣的心思。

基督宗教經典,如奥古斯丁的《懺悔錄》、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的《論愛上帝》、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情操真偽辨》等,使信徒能不囿於本身傳統,能有份於聖而公之教會,認清福音信仰傳承,源自古教會、修道會、宗教改革、清教主義等。

閱讀有助個人成長

筆者個人經歷,未唸神學之前有兩年歲月航海為生,長期不能返到教會聚會;這段年日能保守個人與神關係,就是閱讀聖經與基督教書刊。鍾馬田的《靈性低潮》,於這段時期長期伴我渡過,閱讀使我不再倚賴聚會,能達致「自行餵養」。記得有段時間,船停泊於賭國蒙地卡羅,我參加當地聖公會聚會,圖書館的英文書,當時我接觸有Kenneth Leech等書本,助我生命成長。信徒成長需要吃乾糧,閱讀不同品種與題材的書本。

有些書本是不易讀的,教牧教導信徒閱讀非「自娛至死」(借用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之語),閱讀確實會出現沉悶難明的感覺,部分來自個人未能掌握內容提出的觀念,部分來自難以理解的中文翻譯。原來在閱讀過程中,「不求甚解」是必然的,能忍受起初的沉悶與困難,及後假以年日提升為與作者對話的樂趣。

閱讀強化事奉心志

畢德生牧師分享,當他迷惘不知牧職所為何事時,又找不到合適的生命師傅;就在此時,他找到杜思妥也夫斯基 (Dostoevsky) 等剖析人性的佳作,這些著作引導他能好好牧養會眾。

面對當今公共課題的挑戰,筆者會找Jacques Ellul等書再讀,他教導我們怎樣面對極權政府。要了解共產黨怎樣處理宗教課題,趙天恩與邢福增等中國教會歷史論著,便要重温。

每次講道時,我總會提及與講題相關的書本,會眾聽了便有興趣要讀一讀。牧者要多看書,才能培育「自養養人」的門徒,指導信徒在哪些書本中自行獲取資訊,從中吸收成長。

閱讀成就教會使命

城市宣教學者柏祺 (Ray Bakke) 分享,當他剛從慕迪聖經學院畢業,於芝加哥牧會時,根本不知何謂「城市宣教」(urban mission),此時成為他的生命師傅,就是聖公會牧師沈美恩 (Charles Simeon) 的傳記,幫助他不放棄城市中最受忽略的群體。

歷代聖徒的傳記或著作,不斷塑造神的工人;勞威廉 (William Law) 的《呼召過聖潔生活》影響了約翰衛斯理,而《約翰衛斯理日記》又同樣感動不少信徒;不少華人教牧受邊雲波的《獻給無名的傳道者》感召而全職事奉。好的文字或書本,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力。

結語

教會當前的挑戰,正是抗拒潮流,不甘平庸,培育一群愛閱讀且愛思考的門徒;惟有閱讀群體的長大,教牧與信徒皆能透過閱讀「自養養人」,這便是教會更新的途徑之一 !

(此文部分內容於2008年9月刊登《證主心》122期,現略作修改,鼓勵教牧與信徒一起閱讀成長。)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