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以嬉戲超越規範

  當台灣校園於2010年翻譯出版畢德生之著作 Christ Plays in Ten Thousand Places,中譯名為《翱翔的基督》,筆者曾建議《基督嬉戲人世間》為書名,當然出版社同工拒絕了。出版同工可能認為「嬉戲」(play)不為華人教會所接受,這正反映華人教會的靈修傳統,重視祈禱讀經,卻輕看了嬉戲玩樂。昔日,畢德生於課堂上常言:「祈禱」(pray)與「嬉戲」(play)兩者,同樣重要。

  筆者於書序分享 :「『嬉戲』(play)是本書的關鍵字,畢氏語帶雙關,巧妙地藉此字,暗喻耶穌怎樣在歷史舞臺上『扮演』(play)人類的救主,衪為我們作出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play)。耶穌的演出,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嚴肅認真,衪能自由歡樂「嬉戲」於不同場景中。」(26頁)

  嬉戲玩樂,指向心靈自由的活動,它與工作性質不同。嬉戲與工作不同,在於前者是自主自發,隨時可以中止的活動,而後者則是被要求去做。從事同一樣活動,我工餘之後踢足球是嬉戲,職業球員卻是被要求落場,不能藉口說心情不好,就不練習與不比賽。當然,有極少數工作者能提升至「做事如嬉戲,嬉戲般辦事」境界。也許金庸筆下《鹿鼎記》的韋小寶,或音樂奇才莫扎特等,嬉戲與工作能二合為一。

  華人教會要建構「嬉戲神學」,才能有更多自由空間,引發創意。曾任Google總裁的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他的管理哲學就是:「打造一個可以讓人才自由成長的環境,吸引各式各樣既有『創意』,還有能力執行構想,實際『做』出商業價值的『智慧創做者』(smart creative)主動加入。」(出自《經理人》,〈向Google學人才管理:員工不是被聘來「做工作」的!〉)

  耶穌曾說:「這樣,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的人呢?他們好像甚麼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路七31-32)。耶穌講這番話的場景,正針對法利賽人只看重「規範主導」的層次,如守安息日戒令、潔淨禮儀等外表的敬虔,卻未能走向「自主導向」與「內觀自變」的境界,失掉了心靈的自由嬉戲。心理學家Robert Kegan提出了四種成年人心智結構 : 以我為尊、規範主導、自主導向、內觀自變。成長就意味著由「以我為尊」的自我中心,提升至以團體為重的「規範主導」,再由此突破至「自主導向」與「內觀自變」。

  「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七34),耶穌的表現,粉碎了昔日對宗教領袖的定型規範,正是那些宗教領袖難以接受。現今作教會領袖,活出真我(authentic self),有時要學像耶穌一樣嬉戲玩樂,笑傲江湖。

  真實的人性故事,「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傳三4)。整全的靈性不只講求認真操練,有時也要不在意地嬉戲一番,從而活出生命的慶典與豐滿。神學工作者范浩沙 (Kevin Vanhoozer),提出「神學如戲劇」(theology as drama),每位基督徒乃被邀請進場參與神預備的互動劇場,各人按劇本構思即興地演練對白與動作。

  畢德生引用巴特,形容三一神互相之間交往,如同「互滲互存」(perichoresis,締造空間) 一樣。「三位一體也不停召喚、邀請我們參與神積極主動的生命 - 跳舞的畫面再度出現 … 總是有一隻手向我們伸出來,將我們拉近三位一體神聖創造、神聖救恩和神聖群體的行動裡 … 倘若我們要認識神,那我們就得進入那份關係,而那份關係就是神。在神的生命中,我們會發現自己是獨特的參與者,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基督徒生命並不是一個事先設計好的計畫,而是一種讓人得自由的釋放」(《翱翔的基督》,84-85頁)。〈傳道書〉提醒我們「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傳三13),而〈雅歌〉則是戀人的調情嬉戲。

  當華人教會文化過度看重「事工」而輕視「嬉戲」,教牧與執事寧願開會多於一起吃喝玩樂,難怪教會生活失掉了創意與情趣 ! 筆者也曾抗拒玩樂,視為不務正業,有失教牧身分。後來,得著提醒;上主更把孫女帶到生活圈,每周思考怎樣適當地與孫女有「共玩」時段。我享受閱讀,非為寫文或預備教導;我也享受一個人獨遊,或與妻兒共同遊山玩水。看電影同樣是我自娛自樂方式,這些活動不會使我上癮,非做不好,我能隨心所欲,自由做或不做。

  莫特曼於 A Theology of Play 理解上主創造,並非必需作之工,乃是神自娛作為,「創造如嬉戲」(Creation as Play)。神不需要創造萬物,以填補本身不足,這樣思考「神學不正確」;創造是嬉戲多於工作,並非神被要求要作之事。神的玩樂就如幼童隨心隨口自創兒歌一樣;即或我們看「創造如工作」(Creation as Work),神「工作如嬉戲」(Work as Play),兩者並無矛盾。先知撒迦利亞預言末世新天地景象是 :「城裡的廣場滿有男孩女孩在玩耍」(《和修本》亞八5)。

  當華人教會缺少了「嬉戲」,教牧與信徒不能一起玩樂,我們難以表露真我,信任難以建立。教會文化過度嚴肅與認真,少了玩樂與輕鬆。當更多教牧長執有空與信徒一起嬉戲,我們的本性就自然浮現;原來牧師,玩起上來也是如此狂野或失控。教牧與長執多些玩樂,不必要的衝突自然減少。因為多了玩樂,人與人關係能更為坦誠,也不介懷球場或會議中的碰撞。多些嬉戲,堂會對未來發展的想像,必更為豐富。

  求主賜下嬉戲玩樂心態,我們才能對應邪惡力量,笑談世事百態,樂觀上主作為 !

(文章曾寫於2013年,現於2017年底重新修改。)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