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活出佈道的生命

  時代逆轉,一些教會事工已不合時宜,我們需要審時度勢,作出調適。近年,教內因大型佈道事工爭議不休,力量變得分散與各自為政,呈現分化危機。

  為什麼舉辦大型佈道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分歧?為什麼青少年出走教會現象越發嚴峻?為什麼今天難以凝聚教牧領袖,關注當前牧養危機?為什麼教牧退休潮來到,領導與傳承仍有「不肯接棒」與「甩棒」的情況?為什麼 ……?

  一連串「為什麼?」究問今日香港教會於回歸廿年後,由較有凝聚力走向撕裂和分化,前路充滿迷思。

  哈佛教育研究所教授霍華賈納(Howard Gardner)提出整合力(integration)是未來領袖的關鍵能力之一,幫助人們於千頭萬緒的不同經驗與現象,整理一幅整體圖畫,思考不要只顧樹木,一頭栽進所有技術細節裡,卻忘記了更大的樹林本身。

  2017大型佈道會的推動於教內一直存在分歧,反對者批評主辦一方於舉行前和後並沒有就著佈道會的客觀反應、數據與效果,作出合乎期望的調整與承認,反而「駝鳥」般對「大型佈道會」盲目追棒,近日一篇支持此大型佈道會的文章引起不少教牧信徒的反響,被批評「護短」與「離地」。

  筆者於2017年底接受時代論壇的訪問,對「主愛臨香江」福音盛會舉辦前後,表達一些見解和分析,在此不再詳述。(《時代論壇》第1582期,2017年12月24日) 近日得悉,有人意欲延續此大型佈道會,筆者為此擔心,預見往後的爭議更趨對立與分化。

  信仰百川一篇文章《加强佈道是香港教會未來的出路嗎?》有這一段評論,「無疑今天香港教會的確迷失得很,但原因恐怕是一眾教會領袖斷錯症,落錯藥,食到教會『瘟瘟燉燉』,自招撕裂,加深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亦有人提出:「佈道不等於舉辦佈道會,更不一定要大型,所謂『結集資源,聯合各方』,實際教內意見分化,力量更顯薄弱,資源未能有效運用」他續說:「擔心繼續推動「大型佈道會」的在位人士,只是想「永續這玩意兒」的一小撮領袖。

  姑勿論我們認同上述表達與否,其意見正代表不少人的觀點和心聲,我們豈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羅傑‧馬丁(Roger Martin)於《別在夾縫中決策》(The Opposable Mind)給我們很好的提醒,我們要發展整合思維,化解非此即彼,達至兩者兼得的可能(how successful leaders win through integrative thinking)。故此,我們要持開放態度聆聽與整合。

  李適清博士指出:「整合學術知識與生命經歷,以化成合乎真理的實踐行動,回應當下社會文化、家庭問題以至職場處境。」(《中神季刊,2017年7- 8月》) 神學院培育未來教牧同工和職場信徒領袖,越來越重視他們要有整合的能力,將理想與現實作出合乎中道的應用與實踐。整合的功夫如同「做神學」(doing theology spiral),要走進處境中,由經驗開始、探索、反思及回應,循環不息。(《做神學》,16頁)

  新一代教牧領袖,生於風雨飄搖的年代,目測所見,現時微型堂會勢危、中小型堂會停滯不前、中大型堂會仍有發展、大型堂會走下坡。近數年,筆者知悉一些地區教會網絡的發展雖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也有將兩小區合併發展,加强中小型堂會結連與互助,減低分散力量,合力佈道,這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整合行動。

  一位曾經受惠於教會網絡的牧者分享:「昔日,我曾於區內教牧同工團契得到鼓勵,看到堂會合作外展佈道及關愛鄰舍的美好合作,我現成為其中一位核心召集,也想貢獻一點。」筆者認識這位同工從神學生成為牧師,如今已是堂會繼任人,敢於堂內進行革新,同時兼顧外展社區,有效結集資源及與不同堂會合作。

  斯托德(John Stoot)指出傳福音有不同的形式,他認同歷史上有不少大眾佈道(mass evangelism)是有效,神使用很多佈道家,然而他卻補充說:「而在今天,地方教會佈道(local church evangelism)堪稱是最常見、最自然、最有效力的傳福音方法。」(《心意更新的教會》,46頁)

  筆者喜歡加爾文(John Calvin)的悔悟:「從此,我的天職是帶著呻吟與眼淚批判我的上半生,並接受來自祢的永生。」(《更寬廣的生命》,38頁)這種對信仰的自我批判,帶著提醒與行動的力量,幫助我們於爭議聲中,先整合好自己與創造者的結連,朝向更寬廣的生命。

  求主賜智慧予我,活出佈道生命。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副總幹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