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本週評論:《沉默》真信仰
引言 馬丁史柯西斯(港譯馬田史高西斯)歷28年完成,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沉默》,確是一套值得基督徒一再反思的電影。優越的文化作品,無論是小說或影片,總留有空間讓觀賞者思考、想像,與作者或導演交流對話。 原著《沉默》譯者林水福於〈導讀〉分享...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耶穌有否降至陰間 ?
按著教會傳統,耶穌於星期五受難日死亡,主日(第三日) 肉身復活,而基督的靈於肉身死亡後,這段時空去了哪處 ? 一直以來,有不同見解;相信聖經權威的福音信仰教牧與信徒,對「耶穌降至陰間」有相反意見與立場,也不會因著神學詮釋差異,就變成了教義的正統與否。筆者相信聖經有關天堂與地...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佈道的更新
引言 教會的佈道事工一向重視方法、技巧與成效,有關佈道神學則欠奉;我們的「奮興式」佈道或「市場式」佈道來自北美,更由於有福音機構作為某些「福音工具」的代理人,於是就佈道神學作出認真與深入的討論不多。 教會佈道事工不自覺帶來的偏差,甚至把佈道與神學分割出來,錯認神學對於佈道來...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預設醫療指示是否安樂死 ?
近期台灣作家瓊瑤撰文交代臨終前醫療與身後安排等,帶來了有關「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 的思考與討論。筆者早前於澳門聖經學院授課「教牧與社會議題」,堂上也有學生問及這方面,在此可作補充資料。 「預設醫療指示」,又可看作「生前預囑」 (living...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特首選舉的祈禱操練
引言 3月26日本港選舉特首之投票日子,極大多數港人 (包括筆者在內) 被剝奪投票權,但這不表示我們可以漠不關心。作為基督徒,我們為行政長官選舉代禱,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選舉特首投票日值逢教會節期之預苦期(Lent,四旬期、大齋期),正是基督徒省察內心,認罪悔改的時刻。〈詩...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文字是教會的「素顏」
兩年一度的香港教會出版界盛事之金書獎頒獎禮,今年暫停一屆,原因是近兩年本地出版之華文書本不多。筆者有幸於8年內四度獲邀為3個不同組別的評審 (第4及5屆為翻譯組、第6屆則為社會公共空間、第7屆則為學術),也樂意有堆書本可供翻閱。...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教會強勢怎樣衰落 ?
引言 從教會的生命周期來看,本港不少堂會正走向「成熟後期」,事工停滯不前,接著便走向衰退。美國企管家柯林斯 (Jim Collins),一向致力探究企業的發展,他的著作《為甚麼A+巨人也會倒下》 (How The Mighty...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再思堂會人性化
路德昔日改革教會,就是讓個體從制度化宗教釋放出來,個人直接因信稱義,與神和好。「信徒皆祭司」,毋須過度倚賴神職人員,信徒自身讀經、祈禱、認罪與服侍。 當今本港堂會經過年日發展,有部分不自覺把「堂會等同有限公司」,事工發展較個別信徒生命成長更為重要,於是「教會為蒙恩罪人組成的...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世代之間寬宏大量
當筆者身為「第二代香港人」(出生於1946-1965年期間),勸勉同代領袖與信徒要對「第五代香港人」(或新世代,出生於1981-2000年期間) 有更多體諒與包容,筆者無意過度醜化某一世代而美化另一世代。筆者於〈明白「新世代」對教會的不滿〉表明「世代論」只作為理解世代差異的...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明白「新世代」對教會的不滿
「新世代」(或千禧代,泛指出生於1981-2000年期間,現今介乎17歲至36歲),若用呂大樂之分類,則為「第五代香港人」。明顯地,這個年齡組群正是香港整體教會留得下人數最少的,當然有個別例外的堂會現象。本港經歷了2014年雨傘運動,這群「傘後新世代」與第二代香港人(戰後嬰...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怎樣評核教牧工作表現 ?
本港政府部門、教育界、社福界與工商界等廣泛採納「工作表現評核」 (績效評核performance appraisal)來量度員工作質素,從而確定升遷、調配、獎金或薪津等。近十年來,不少堂會、機構等相繼引入「工作表現評核」用作評估教牧是否稱職。...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怎樣看「自慰」 ?
華人教會傳統教導,對「性」議題多存有負面態度,心目中「屬靈人」如同柏拉圖一樣,抽象看不見的觀念才是美善,看得見的血肉軀體卻是束縛,「身體是靈性的監獄」。筆者多年前曾應邀於不同堂會講論性倫理,其中涉及「自慰」 (自瀆或手淫,masturbation) 這個甚少公開討論的課題。...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再思動物神學
筆者絕對不是爭取動物權益人士,也非寧願照顧動物而不願生兒育女,筆者肯定貓狗、樹木等受造物是上主所關愛,信仰群體要學習關愛上主所創造的生命,無論是人類、貓狗、雀鳥、花草樹木。 華人教牧與信徒常抱著錯謬「二元論」(dualism)來理解動物於信仰的位置,只簡化地引用《和合本》經...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宗教改革500年之後
引言 學者菲利絲蒂科(Phyllis Tickle)於The Great Emergence : How Christianity is Changing and Why 一書,回顧歷史,她理解「建制化基督宗教」(Institutionalized...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堂會「事奉項目化」的危機
最近,筆者有機會於某間中型堂會宣講「恩賜為本的事奉」,經文為彼得前書四章7至11節。思考這段經文,筆者重新感受現今堂會事奉的變質,從而帶來埋怨與不滿。其中關鍵因素是把事奉原來指向「彼此服事」(四10),作在信徒身上;隨著堂會組織架構發展,事奉演變為「事奉項目化」,只是滿足組...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堂會走過新市鎮的年日
回顧歷史,香港教會於1980年至2010年整體蓬勃的增長,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就是新市鎮的發展。不同宗派與獨立堂會把握機會,乘虛而入,配合政府於新市鎮極為需要有團體承辦教育、社會服務與醫療服務等。 70年代,港英政府基於大陸移民大量湧入,居住問題急待解決,開展首輪新市鎮拓展計劃...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進場又離場
筆者欣賞與敬佩的神學工作者與教牧,皆是「進場又離場」,並能從中有所反省與行動。教牧或神學工作者躲在冷氣房間思考與寫作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很多教牧與神學工作者從不或甚少走進場景,稍作了解與現場體驗,再離場作思考與整合。 過往,有些教牧或神學工作者對「靈恩運動」或相關聚會有所批...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宣信博士與更新教會
宣信博士 (Dr. A. B. Simpson,1843-1919),一方面是「宣道會」(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的創辦人,另一方面他對全球福音運動的貢獻,遠遠超越宗派的籬笆。...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教會之好大喜功
本港教會的主流論述為「好大喜功」,如佈道一定要辦大型佈道會、擴堂同樣要大、聚會或慶典排場要夠大。 不少教會領袖發展堂會或機構的定律正是 : 「好」術厭道、「大」事發展、「喜」愛自我、「功」能主導。 「好」術厭道 近年來,經常參與主日學或聖經教導的信徒不斷下降,有部分堂會甚至...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