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本週評論:再思土地發展
近期,恆基地產向馬屎埔村收地,引發村民反對與抗爭,也有教牧與信徒參與其中。作為地產發展商,恆基地產擁有該等土地的發展權;然而土地發展不應只為「起樓」,解決房屋居住需求,也要顧及宜居環境內的自然保育、空氣質素、綠色空間與交通配套等。新界用來耕作的農地不多,政府不能任由地產發展...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帶著情緒去事奉
近期有機構同工分享營會內容的節錄,由於語焉不詳而引發小風波。筆者理解事件可能因文字表達抽離了現場整段講話而產生誤解,有關團體也作了適切的澄清;這次事故也好叫我們再思情緒與事奉之間關係。 一向以來,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是以「否定情緒」、「漠視情緒」來高舉委身事奉,甚至簡化現象為...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還我社區中的教會 (下)
教會作為使命群體,如何能成為處身所在社區的鄰舍,踐行於信? 莫陳詠恩博士在《教會在世:踐行上帝的使命》一書對本土城市宣教範式有這樣一段的分享:「本土城市宣教不需要跨越地域但需要跨越次文化的服侍,可以帶來教會的增長和信徒靈命的進深,促進教會網絡的建立,在社會上和在普羅大眾的心...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還我社區中的教會 (上)
筆者對「社區」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可能是因為童年時「周街走」,又或者在屋邨長大有關,這兩個環境都給予筆者對社區有一種很强烈的感情,不論是鄰里的守望,抑或是地域與社群的文化,都給人一種很接近和實在的視野。 維基百科對「社區」的定義有這樣的描述:「社區是指有共同文化的人群,居住於...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再思堂會的聖經教導
從《2014年香港教會普查統計數據集》反映,本港堂會設有主日學或聖經教導課程的堂會,佔整體94.7%,比例高於2009年的88.3%。再看主日學或聖經教導課程出席率中位數,由2009年的26.7%,上升至2014年的28.6%。這些數據是可喜的現象。(見下圖)...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教會為家庭打造「空間」(SPACE)
每年5月不少堂會安排「母親節主日」或「家庭主日」,表達教會對家庭的重視。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4月8日發表在位首份有關家庭價值的宗座勸諭,名為《愛的喜樂》(The Joy of Love),不再以律法主義來排斥離婚與再婚信眾。「家庭是人類社會首要組成的細胞。」當家庭解體,整...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再思中小堂會的出路
無論全球或本港教會,小型堂會(指崇拜出席人數在100人以內),仍是整體教會的重要部分。按《2014香港教會普查統計數據集》發現,本港有470間堂會屬小型堂會,佔整體37.6%,崇拜出席人數共30,645人。倘若以200人計算,就有883間堂會,佔整體70.7%,崇拜出席人數...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閱讀與牧養
2016年4月23日為世界閱讀日,鼓勵世人翻開書本,或打開 Kindle溜覽電子書,增進知識與見識。就筆者觀察,愛閱讀與肯閱讀的教牧與信徒是極少數。教牧要牧養信徒健康成長,不要著眼於搞人多出席的聚會或講座,反而要培育信徒成為有良好閱讀習慣,且能「自行覓食」...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再思按牧的處理
上主日(2016年4月10日),筆者有機會參與宣道會兩間堂會的按牧禮,為兩位過去牧養其後成為牧者作訓勉。回望這間位於新界的堂會,34年內出了8位牧師,分別於三間堂會及一間機構內服侍。這8位牧者性格與恩賜各有不同,然而共同特點是忠心且長期委身的事奉。 本港現職堂會的牧師...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再思植堂的空間
剛過去主日,筆者有機會往一新植堂會講道;新堂於2016年開始聚會,每月流動地於神學院、會所與學校聚會。筆者確信新植堂會的好處,不只在於領人歸主,更在於更新整體教會活力,防止老化。 數目飽和 ? 有論者認為本港彈丸之地,交通便利,不像外國地方遼闊,交通費時;港鐵與巴士服務四通...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不愚蠢卻愚拙
今時今日為了信仰而「甘於愚拙」也不是一條易走的道路。社會與教會多的是講體面,要「識做」,如李國章或稱許或嘲諷陳文敏要做nice guy。從現實角度看,堂會確實有為數不少的 nice guy,但是否有陳文敏的學養與品格則是未知之數 ?...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與時並進的神學教育
回應兩位講員(李思敬與郭鴻標) 的分享,我只能以「精深」來形容前者發表的〈塑造新一代傳道人的神學教育〉(簡稱「李文」),而後者鴻文〈神學教育的時代性〉(簡稱「郭文」) 則為「博大」。 與時並進 「郭文」明確勾畫出當今神學教育面對的挑戰 :...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自殺課題與堂會牧養
本港連接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反映我們的教育制度出了極其嚴重的問題,而父母對兒女要成功的期望,更可能成為兒女不能承受之重。教育市場化與管理化、校方求banding,家長求成績,學生的學習自然不是快樂的經驗。 青少年自殺個案近來急劇趨升,反映我們的社會確實very...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默觀死亡的牧者 : 約翰多恩 (John Donne)
哲學家海德格 (Heidegger) 說:「人生是邁向死亡的歷程」。一般而言,基督徒理應對死亡有更深切的認識,但現實上不少信徒把「死」看為遙遙無期或無奈接受的事實。無論是天災人禍,或是家人親友離世,正是我們默觀生命的「可朽性」(mortality)。 拒斥死亡 貝克爾...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暴力社會中的牧養 (下)
選擇非暴力的自由 罪以不同面貌的暴力,在家庭或社會關係中呈現:從信仰角度思考,暴力乃是人的罪性表現,任何人同時是罪人與被罪者,同時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基督徒理解暴力於今世不會自動消失,只會有人運用力量不當或過度,這些「強力」言語與肢體行為就會帶來暴力。...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暴力社會中的牧養 (上)
旺角騷亂發生後,不少評論文章出現;輿論當然是「反對暴力」,基督徒也不例外要譴責一切暴力行為,無論是性暴力、家庭暴力、言語暴力、政治暴力、經濟暴力、制度暴力與宗教暴力等。 1993年暑假,筆者於維真學院修讀了David...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領導猴子的智慧
教牧的職事,從外人角度看,可算是一份優差,每週頂多只忙碌一日半 (週六及主日);然而對內行人來說,可能是「普羅米修斯」(希臘神名) 的苦差,身懸險境,被大石綑綁,不斷受到飛鷹的啄食。 平心而論,當今牧職確實不易為,難怪教牧流動頻繁;面對會眾的諸般要...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我怎樣體驗選委會「教內選舉」
筆者分別於2006年(第三屆)及2011年(第四屆)獲邀請成為「選委會基督教界別選舉」督導委員會成員之一。2006年那屆主席為蘇以葆,成員有蘇成溢、戴浩輝、盧龍光、蔡元雲與筆者。2011年成員不變,仍是這六位,只是主席改為戴浩輝。筆者理解督導委員會委員的職...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從「教會普查」再思佈道事工
本港教會的佈道事工一向重視方法、技巧,有關佈道事工的神學與成效則較為欠缺。大多堂會仍沿用傳統奮興式佈道,有些則採用北美成功堂會市場式佈道策略,如柳樹溪教會 (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Church)等。...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