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本週評論:我們的母語不是謊言
「後真相」年代,半真半假資訊隨處可見,有政府官員更反智地以「政治正確」代替「常識判斷」。當在上掌權者不斷以謊言作洗腦式教育,我們有責任辨識與斥破,尊重真理,敢說實話。 聖經十誡的第九誡清楚教導我們:「不可作假見証陷害人。」(出廿16),史密德(Lewis...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劣勢下教會的應變
面對香港教會前景,筆者相信教內教牧與信徒樂觀的較少,悲觀的較多。在目前習權年代,政治正確左右了常識與判斷,本港教會於此惡劣形勢下如何應對,確實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教會不應放棄其異象與使命;然而教會要反思過往賴以成功的模式與策略,繼續照做,可能不合時宜。任...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後繼一族」振作吧!
近年,因著迎接繼任浪潮,教會急於部署尋覓接班人,各宗派陸續於內部作出調查,了解教牧人員於未來五至十年的退休情況,制定對策。 無疑,選拔繼任人是管理層的重要職責,年屆57歲的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被問及繼任人的問題時表示,最終將其責任交給其他人,將成為最重要任務...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希律威權下的教會
聖經使徒行傳第十二章是很獨特的一章,表面看來好像與耶穌群體的使命無關,或焦點在於使徒彼得戲劇地逃離監獄;然而細看經文脈絡,不難了解路加以曲筆點出上主國度使命勝過世間的威權。 經文起首,路加簡潔地描述希律亞基帕一世威權下的教會情景...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辨識陰間與地獄
按照教會傳統,耶穌於受難日(星期五)死亡,第三日(主日)肉身復活,基督的靈魂於身體死亡後,這段時空去了哪處 ? 一直以來,學者之間有不同見解;即或堅信聖經權威的教牧與信徒,對「耶穌降至陰間」也有相反意見與立場,神學詮釋差異,並不因此構成教義非正統即異端。筆者相信聖經有關天堂...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廢除權勢的十架
進入聖周,基督徒思念離不開耶穌與十架;十架代表我們信仰的核心。斯托得(John Stott) 於其經典《當代基督十架》(The Cross of Christ),詳盡闡釋十架的不同意義 : 赦免問題、償付罪債、神親自代替。十架為我們帶來了罪人的拯救、上主的啟示與邪惡的征服。...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受審判的彼拉多
預苦期間,默想彼拉多與耶穌之間對話 (約十八28至十九16),從人眼界是執政者彼拉多對耶穌的審判,然而從神的視域,卻是彼拉多於歷史時空中不斷被審判。教會於主日崇拜一起認信〈使徒信經〉時,必會提及耶穌「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耶穌是死於彼拉多手下的政治犯。...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香港教會與社區發展
回顧歷史,香港教會較多關注社區發展,乃與政府因應大量內地移民湧入,居住問題急待解決,從而有新市鎮的開拓 : 表1 估計有近400萬人口居住於不同時期發展的新市鎮當中,佔香港整體人口一半以上。從數據反映,堂會數目的增長,反映於不同宗派與獨立堂會把握時機,配合政府的新市鎮發展策...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省察「疏忽之罪」
「最慈悲的上帝,我們承認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常常得罪了你;應做的不做,不應做的反去做。我們沒有盡心愛你,也沒有愛人如己。現在我們痛心懊悔,求你憐憫我們,為了聖子耶穌基督,饒恕我們的以往,扶助我們的現在,引導我們的將來;使我們樂意遵行你的旨意,歸榮耀給你的聖名。阿們。」...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辨識堂會的層次
馬牧繼備受好評的《堂會確是一間有限公司。》之後,把網絡發表文章重新整合為《不做堂會奴隸,成為基督身體》。只看書名,馬牧是否語不驚人死不休,故意低貶教牧為「廟祝」、甚至譏諷為「堂會奴隸」? 無論網絡或印刷媒體,評論教會的文章甚多,有些文字確實吸引眼睛,內容多論盡或鬧爆堂會的不...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後葛培理年代之福音運動
誰也想不到一位來自美國北卡羅萊納 (North Carolina)查洛特鎮(Charlotte)的農家子弟,改寫了全球福音運動的發展。這位長子比利葛培理(Billy Graham),沒有繼承父業務農,反而70多年來主領過400次福音盛會,撒下福音道種遍及185個國家二億一千...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永不過時的「巴門宣言」
1934年5月29至31日一群德國牧者於巴門(Barmen,又譯巴冕) 舉行認信會議,面對當時第三帝國的威權將至,草擬及發表「巴門宣言」,重申聖經真理,並以此教導信徒辨識時勢。整分宣言頗長,8.1至8.9為時局分析,而8.10.1至8.27為精華所在。筆者不懂德文,參考英譯...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文化失連之福音派
華人教會,常為人詬病是對文化的嚴重忽略;上一代大多對文化不存好感,抱著負面的敵視態度。華人教會大多對世界存著既愛且恨的矛盾心理,其中涉及「終末論」對這個世界不同取向的解說。年輕一代期望堂會向身處的社會有更積極的參與,否定某種「避世」或「離世」的取向。年輕一代認為現今身處世界...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迎向未來的思辨與應對 (下)
面對疲態畢露的堂會現象,教會領袖要有智慧與創意,因應VUCA(急變、不確定、複雜、模糊) 的新常態,慎思明辨,作好應對。 約翰阿戴爾(John Adair)於 Effective Strategic Leadership...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當性侵犯事件發生在我們當中
倘若有教牧認為性侵犯事件不曾發生於教會(泛指堂會、機構與神學院等)之內,很大可能這些個案只是埋藏在一角。大多數性騷擾或性侵犯個案,不曾公開揭發與舉報,只因受害者不知於現有機制應向誰人作出申訴,又害怕所說的不被接納而破壞了原有關係。有些怕其他信徒會說是受害者的衣著與生活方式是...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迎向未來的思辨與應對 (上)
美國軍事訓練以VUCA (Volatile急變、Uncertain不確定、Complex複雜、Ambiguous模糊)客觀描述我們現今場景。未來變化是我們難以預測的,我們不會有任何既定方法與答案來應對,一旦採取了錯誤方法帶來後果可能比不去處理還要惡劣。...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辨識當前牧養關注
新年伊始,回望2017,由宗教改革500年慶祝活動到福音盛會的完結,目測而言,信徒反應並不熱烈。教會正處於謀求革新的方向,要辨識能變與不能變。 誠如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禱文:「主啊,求祢賜我一個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建構堂會創意文化
引言 香港於2015年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首任局長為楊偉雄,成績是乏善可陳,差強人意,有調查指逾六成市民不滿「創科局」工作表現。 按筆者多年來對華人教會的認知,部分來自「香港教會普查」,部分來自不同堂會的健康診斷 (「自然教會發展」)、教牧與長執訓練、主日講道等,發現大多堂...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以嬉戲超越規範
當台灣校園於2010年翻譯出版畢德生之著作 Christ Plays in Ten Thousand Places,中譯名為《翱翔的基督》,筆者曾建議《基督嬉戲人世間》為書名,當然出版社同工拒絕了。出版同工可能認為「嬉戲」(play)不為華人教會所接受,這正反映華人教會的靈...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疲態畢露」的教會現象
當〈2014香港教會普查〉公布後,筆者應邀於不同場合分享有關數據時,總結教會整體實況是「能量下降、活力不再」。當然,整體現象有例外情況,如個別若干堂會充滿朝氣,質與量皆有可見的成長。 就大多數宗派與堂會而言,正處於堂會生命週期「熟年」(1994年平均年數為25年,2014年...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