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本週評論:「#churchtoo」教會性侵犯
最近 「#me too」運動席捲全球,運動界、演藝界與政界等有受害者紛紛公開表明自己曾遭受性侵或騷擾的經歷,藉此提高公眾對女性遭受傷害的警覺。此運動引發的熱烈迴響,更獲《時代》雜誌選為風雲人物。 本港運動員呂麗瑤於Facebook披露13歲時曾受性侵犯,也帶來社會不少討論。...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電競談何牧養 ?
當前本港教會亂象之一,就是不少教牧與信徒對所信之「道」失掉信心,改為追逐承載「道」之「器」具。筆者從不反對採用適當的「器」來承載永恆之「道」,「道」與「器」互相配合,兩者共用,不用排斥。在現今技術主導的社會,人容易逐「器」棄「道」,筆者嘗試就當下「電競牧養」作為「器」的誤用...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教會為何這樣「法利賽」 ?
「想像一下,好比你搬進一棟擁有大幅落地窗的房子,從這扇窗子你可以俯看雄偉的美景,白雪靄靄的群山環抱著廣袤的湖水。你擁有最好的包廂,可以觀賞暴風雨的形成,看見色彩斑斕的陽光,投射在岩石、樹木、野花和湖面之上。你為這樣的景致著迷。一天好幾次,你會中斷手邊的工作,駐足窗前,欣賞這...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香港教會發展契機,九七年後比前更多 ?
過去二十年,香港教會的發展,對應香港與中國的發展,2009年可以說是一個重要分水嶺。09年的本地教會如同「盛世」,各類事工有蓬勃的成長。那段時期,不少堂會與機構,受「好大喜功」文化影響,成為「超大堂會」等同亮麗業績的說明。...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教會與社會服務的迷思
香港教會一向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不遺餘力。打從宣教士來華宣教,開拓及承辦多元化的服務,救濟扶貧,援助弱勢,辦學傳道。至今,香港不少宗派設立社會服務部門,持續發展;地區堂會則以聚會場地提供服務,佈道與服務並存,促進整體社會的福祉,有美好的見證。...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辨識成功神學
教會改革運動至今五百年,華人教會享受先聖先賢推倒了公教會(天主教)的權力管治,另一方面又各佔不同位置,同樣玩弄著權力遊戲。我們極需要「一生悔改」(《九十五條論綱》第1條),就是對付與摒棄「成功神學」,因為不少華人教會領袖與信徒骨子裡最喜愛的乃是「成功神學」。...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打造「後繼有人」的生態
當今本地教會 (泛指堂會、機構與神學院等) 的嚴重危機是「領袖斷層」,不少在位領袖接近退休年齡,筆者預見未來5年是教牧退休的高峰期。有人認為 :「時勢造英雄」,領袖是神興起的,根本用不著我們操心,神自會到時到候預備;然而現實告訴我們 : 領袖也需要後天土壤培育成材。...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分齡牧養或跨代牧養 ?
筆者於八十年代就讀本地播道神學院時,基督教教育科老師是梁景芳姑娘,指定閱讀是了解兒童至青少年不同階段的年齡特性,從而按照受眾特性施教。倘若用現今觀點看,這正是「分齡牧養」(或「按齡牧養」);然而不幸地「宗教市場學」取代了「宗教教育」,結果是矯枉過正把「分齡牧養」作為堂會事工...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當思考遇上權力
華人教會有學識與有思考的領袖與信徒為數不少,然而一進到議事商討,原來正常的思考卻會「忽然閉塞」,於是一些不合情不合理的怪誕議案便會出現。筆者理解「思考障礙」主因之一,就是權力決定了思考的方向與結果。 權力本質是中性,亦善亦惡,有創造的能力,也有毀壞的力量。教牧學要至少要有一...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辨識真愛國
今年十一國慶,有一群教牧與領袖(名為「祝福香港復興團隊」) 刻意選擇於當日舉行「十月一日香港祈禱日」,呼籲信眾一起為國家與城市祝福祈禱。教會為在上掌權者代禱,乃是合乎聖經的教導,問題是帶領者歌功頌德式善頌善禱,抑或為暴政帶來的傷痛,認罪悔改,哀嘆祈求上主垂憐 !...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教得少而學更多
亞理斯多德這樣說 :「我們所是乃我們重複地去做而成。優越本身不是一個行動,乃是一個習慣。」(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安迪史丹利 (Andy...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聖經論述的跨代牧養
聖經呈現信仰群體的景觀,乃是不同世代一起聚集,聆聽聖言,敬畏上主。每逢重大節期,屬神子民一起歡宴、慶祝、讚美;同樣當面對整個國家族群的危難,召集一起支持、祈禱與守望,也是老小共同參與。 從舊約至新約,猶太人與耶穌門徒一直理解信仰是代代相傳的,「代代相傳」非意味上一代信耶穌為...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辨識「權力操控」與「靈性虐待」
自宗教改革500年以來,基督新教的發展,宗派林立,兼容並蓄,新興信仰群體不斷湧現。由於更正教的教制與天主教有所不同,不存在只有一個權力中心,就是教宗與梵蒂岡發號施令。基督教衍生的枝節多樣與多元,教制與踐信乃是百花齊放、各自精采。...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迎向社會關懷的呼召
以往,教會在發展中埋首堂務的擴展,增長迅速;如今,社會劇變帶來牧養與關懷的新處境,需要急謀出路,作出變革。近年,教內因社會議題而引發的紛爭,激發教會要再思社會關懷的使命,踐行公義與憐憫,在社區也在社會。 信徒掙扎與疑問 「現在民間團體比教會更關心社會上的人和事,我心裡甚是委...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還我音樂節目
筆者對音樂沒有特殊偏好,也多方親身體驗不同類型的音樂聚會,如廿年前來自南韓河用仁的「萬國敬拜與讚美」聚會、北美葡萄園於幸福營(聖士提芬會)主領的敬拜聚會、Don Moen於香港舉行敬拜音樂會(1999年) 及泰澤共融祈禱會等。...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為何要「跨代牧養」 ?
「跨代牧養」(intergenerational pastoring) 對不少教會人士是陌生的,可能不曾聽聞的名稱。為何筆者與任職的機構要倡導「跨代牧養」 ? 近五年來,北美教會就教會「信二代」流失的現象,經過調查研究之後,整理七個重要因素,其中之一是年輕信徒有來自同一堂會...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辨識按立牧職
筆者於2016年撰文〈再思按牧的處理〉,嘗試探討傳道人被按立牧師的聖經教導與不同宗派及獨立堂會處理。 不少基督徒對「按牧」認知甚少,更有些信徒領袖對「按牧」存有誤解,看牧師名銜為傳道人升職,「按牧」便理解為升職禮或就職禮,忽略「按牧」本身承載牧者與教會之間認受與問責的關係。...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重建教會的「全民使命」
引言 宗教改革五百年之後,華人教會要確實履行「信徒皆祭司」,就是要重申路德的修道精神,釋放信徒不困於堂會以內,能走進世界,於不同生活場景中忠信踐行使命。史蒂文斯 (Paul Stevens)多年前倡導「全民神學」(Theology of the Whole People...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當打風時,崇拜怎辦 ?
上主日(2017年7月23日)突來的風暴,當日上午本港絕大多數堂會因而取消崇拜,仍風雨不改照常崇拜的堂會應是寥寥可數。 就筆者記憶,主日上午打風,近廿年來是首趟發生,而我作為外來講員,被通知因風暴而不用去講道,也是第一次。沒有牧者預料主日上午便會掛上八號風球,教會生活總會有...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