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本週評論:當性議題取代了福音信仰
前一陣子,著名作者兼牧者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因新書出版而接受媒體訪問,對談中「失言」而引發一場始料未及的風波。畢德生隨即收回言論,為風波減壓;當然,他這樣看似前後不一致,對兩個對立的陣營來看,有點兩面不是人的感覺。...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福音派」的危機與挑戰
福音信仰一向於全球教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華人教會更過之而無不及 !福音派教會的蓬勃發展,新興的事工層出不窮,一方面說明了福音信仰本身的活躍性;另一方面更因為「福音」於宗教市場上語焉不詳,各家自有不同的表述。任何事工只要冠以「福音」名義,有些教牧與信徒也不作任何辨識,就紛...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回歸廿年以來的香港教會
本港回歸廿年以來,人口由六百多萬,增長至七百二十多萬,有20% 增長。香港堂會數目也由1,056間(1994年教會普查數據),升至1,287間(2014年教會普查數據),也有21.9% 增長。會眾人數升幅更為可觀,由94年聚會的199,056人,提升至14年的310,187...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基督徒與臉書的愛恨情仇
引言 無論教會中人喜歡與否,「社交媒體」(或「新媒體」),如「臉書」(Facebook)、Whatsapp、WeChat、Line與微博等,已成為信徒日常生活不可少的部分。毋庸置疑,我們正生活於網絡世界之中,六成多人口普遍使用智能手機(全球中香港佔第二,次於新加坡)...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中小堂會的變革
最近,聽到一位牧者的分享,堂會成立近十年,三位同工,會眾人數達200人,現時每月繳交近十萬元租金,經濟壓力甚重。他不禁反問自己和會眾:「堂會為了什麼要交這十萬元租金?我們為了什麼需要這個堂址?」無疑,香港樓房租金高昂,對於一些沒有宗派場地或自置物業的堂會,這是很實在的掙扎。...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始於生命結連
近來一份調查港人及家庭快樂指數公佈,18至24歲年輕人比起各年齡層是最不快樂,只有4.86(7分為最高),學者指出這與升學或工作等問題有關。(蘋果日報,A8,2017.05.12)。事實上,這個年齡層在教會的大量流失,亦是近年堂會的主要關注,反映整體青少年事工和牧養上的隱憂...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被飼養的會眾
當前普遍堂會會眾呈現的靈性現象是「食慾不振」,有些會眾因身體功能老化,吸收力大下降而胃口變差,更多會眾則因長期被飼養,已失掉「自身餵養」的自主能力。 無論嬰孩或動物於初生成長階段,需要被人按時餵養或飼養是正常之事;問題卻是成年父母於孩童兩歲以後,仍要求幼兒乖乖坐好,等待父母...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牧養在聖靈中
華人教會對聖靈工作,常出現兩極的反應,一是過度消費,凡事「泛靈恩化」,於是不當地把「靈恩」等同反智行為;另一則是極度忽略,不敢提及聖經所教導的聖靈位格與工作。 有部分教牧與信徒不自覺把聖靈看為某種超然靈力,只從本位出發,如個人事奉乏力,支取聖靈大能就能迅速充電,滿有動力為主...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正視教會的「陰柔文化」
無論任何年齡踏足堂會,他(或她)接觸較多的必是姊妹;上兒童或少年級主日學時,放眼盡是女教師;崇拜的招待,多是女性;青少年團契導師亦是姊妹居多;熱心返祈禱會的,也是姊妹禱聲不絕 ! 正因姊妹於堂會內發揮極大影響力,即或她們過往被拒於建制領導層,教會「陰柔文化」仍然主宰整間堂會...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逆勢下堂會牧養
宗教改革經歷了五百年,全球與本土要改革教會的呼聲此起彼落。問題是華人教會傳統的包袱,有些習慣與做法不是說改,就能一下子改過來。「我不憎恨改變,但我最憎恨你來改變我」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堂會生態改變 作為宗教權力的組織,我們要接受後現代與後真相年代,特別是新世代普遍對權威的質...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基督徒慶祝勞動節 ?
本港眾多公眾假期,大多港人對其源起與歷史較為陌生的,五一勞動節是其中之一。旅遊業、餐飲業與零售業通常關注是五一黃金周內,來港消費的內地旅客有多少人數 ? 基督信仰肯定「勞動」(或工作)是美善而非咒詛。上主於創造整個大地、人類與萬物時,祂有所「勞動」(創一章)。創造完工後,神...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教牧為何要「自身照顧」?
引言 毫無疑問,牧職如同其它助人專業一樣,是承受壓力重而工作環境不甚理想的工種。牧職當然是召命,然而與其它工種不同之處,正在於牧職範圍甚廣,它涉及要向聘用的宗派與堂會問責,牧者同時又要面向公共作出宣講與見證。 面對時代與社會的急促變化,教牧的「自身照顧」(self-care...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沉默》真信仰
引言 馬丁史柯西斯(港譯馬田史高西斯)歷28年完成,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沉默》,確是一套值得基督徒一再反思的電影。優越的文化作品,無論是小說或影片,總留有空間讓觀賞者思考、想像,與作者或導演交流對話。 原著《沉默》譯者林水福於〈導讀〉分享...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耶穌有否降至陰間 ?
按著教會傳統,耶穌於星期五受難日死亡,主日(第三日) 肉身復活,而基督的靈於肉身死亡後,這段時空去了哪處 ? 一直以來,有不同見解;相信聖經權威的福音信仰教牧與信徒,對「耶穌降至陰間」有相反意見與立場,也不會因著神學詮釋差異,就變成了教義的正統與否。筆者相信聖經有關天堂與地...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佈道的更新
引言 教會的佈道事工一向重視方法、技巧與成效,有關佈道神學則欠奉;我們的「奮興式」佈道或「市場式」佈道來自北美,更由於有福音機構作為某些「福音工具」的代理人,於是就佈道神學作出認真與深入的討論不多。 教會佈道事工不自覺帶來的偏差,甚至把佈道與神學分割出來,錯認神學對於佈道來...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預設醫療指示是否安樂死 ?
近期台灣作家瓊瑤撰文交代臨終前醫療與身後安排等,帶來了有關「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 的思考與討論。筆者早前於澳門聖經學院授課「教牧與社會議題」,堂上也有學生問及這方面,在此可作補充資料。 「預設醫療指示」,又可看作「生前預囑」 (living...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特首選舉的祈禱操練
引言 3月26日本港選舉特首之投票日子,極大多數港人 (包括筆者在內) 被剝奪投票權,但這不表示我們可以漠不關心。作為基督徒,我們為行政長官選舉代禱,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選舉特首投票日值逢教會節期之預苦期(Lent,四旬期、大齋期),正是基督徒省察內心,認罪悔改的時刻。〈詩...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文字是教會的「素顏」
兩年一度的香港教會出版界盛事之金書獎頒獎禮,今年暫停一屆,原因是近兩年本地出版之華文書本不多。筆者有幸於8年內四度獲邀為3個不同組別的評審 (第4及5屆為翻譯組、第6屆則為社會公共空間、第7屆則為學術),也樂意有堆書本可供翻閱。...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教會強勢怎樣衰落 ?
引言 從教會的生命周期來看,本港不少堂會正走向「成熟後期」,事工停滯不前,接著便走向衰退。美國企管家柯林斯 (Jim Collins),一向致力探究企業的發展,他的著作《為甚麼A+巨人也會倒下》 (How The Mighty...
-
2020年10月22日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