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教會強勢怎樣衰落 ?
引言 從教會的生命周期來看,本港不少堂會正走向「成熟後期」,事工停滯不前,接著便走向衰退。美國企管家柯林斯 (Jim Collins),一向致力探究企業的發展,他的著作《為甚麼A+巨人也會倒下》 (How The Mighty...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再思堂會人性化
路德昔日改革教會,就是讓個體從制度化宗教釋放出來,個人直接因信稱義,與神和好。「信徒皆祭司」,毋須過度倚賴神職人員,信徒自身讀經、祈禱、認罪與服侍。 當今本港堂會經過年日發展,有部分不自覺把「堂會等同有限公司」,事工發展較個別信徒生命成長更為重要,於是「教會為蒙恩罪人組成的...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世代之間寬宏大量
當筆者身為「第二代香港人」(出生於1946-1965年期間),勸勉同代領袖與信徒要對「第五代香港人」(或新世代,出生於1981-2000年期間) 有更多體諒與包容,筆者無意過度醜化某一世代而美化另一世代。筆者於〈明白「新世代」對教會的不滿〉表明「世代論」只作為理解世代差異的...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明白「新世代」對教會的不滿
「新世代」(或千禧代,泛指出生於1981-2000年期間,現今介乎17歲至36歲),若用呂大樂之分類,則為「第五代香港人」。明顯地,這個年齡組群正是香港整體教會留得下人數最少的,當然有個別例外的堂會現象。本港經歷了2014年雨傘運動,這群「傘後新世代」與第二代香港人(戰後嬰...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怎樣評核教牧工作表現 ?
本港政府部門、教育界、社福界與工商界等廣泛採納「工作表現評核」 (績效評核performance appraisal)來量度員工作質素,從而確定升遷、調配、獎金或薪津等。近十年來,不少堂會、機構等相繼引入「工作表現評核」用作評估教牧是否稱職。...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怎樣看「自慰」 ?
華人教會傳統教導,對「性」議題多存有負面態度,心目中「屬靈人」如同柏拉圖一樣,抽象看不見的觀念才是美善,看得見的血肉軀體卻是束縛,「身體是靈性的監獄」。筆者多年前曾應邀於不同堂會講論性倫理,其中涉及「自慰」 (自瀆或手淫,masturbation) 這個甚少公開討論的課題。...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再思動物神學
筆者絕對不是爭取動物權益人士,也非寧願照顧動物而不願生兒育女,筆者肯定貓狗、樹木等受造物是上主所關愛,信仰群體要學習關愛上主所創造的生命,無論是人類、貓狗、雀鳥、花草樹木。 華人教牧與信徒常抱著錯謬「二元論」(dualism)來理解動物於信仰的位置,只簡化地引用《和合本》經...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宗教改革500年之後
引言 學者菲利絲蒂科(Phyllis Tickle)於The Great Emergence : How Christianity is Changing and Why 一書,回顧歷史,她理解「建制化基督宗教」(Institutionalized...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堂會「事奉項目化」的危機
最近,筆者有機會於某間中型堂會宣講「恩賜為本的事奉」,經文為彼得前書四章7至11節。思考這段經文,筆者重新感受現今堂會事奉的變質,從而帶來埋怨與不滿。其中關鍵因素是把事奉原來指向「彼此服事」(四10),作在信徒身上;隨著堂會組織架構發展,事奉演變為「事奉項目化」,只是滿足組...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堂會走過新市鎮的年日
回顧歷史,香港教會於1980年至2010年整體蓬勃的增長,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就是新市鎮的發展。不同宗派與獨立堂會把握機會,乘虛而入,配合政府於新市鎮極為需要有團體承辦教育、社會服務與醫療服務等。 70年代,港英政府基於大陸移民大量湧入,居住問題急待解決,開展首輪新市鎮拓展計劃...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進場又離場
筆者欣賞與敬佩的神學工作者與教牧,皆是「進場又離場」,並能從中有所反省與行動。教牧或神學工作者躲在冷氣房間思考與寫作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很多教牧與神學工作者從不或甚少走進場景,稍作了解與現場體驗,再離場作思考與整合。 過往,有些教牧或神學工作者對「靈恩運動」或相關聚會有所批...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宣信博士與更新教會
宣信博士 (Dr. A. B. Simpson,1843-1919),一方面是「宣道會」(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的創辦人,另一方面他對全球福音運動的貢獻,遠遠超越宗派的籬笆。...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教會之好大喜功
本港教會的主流論述為「好大喜功」,如佈道一定要辦大型佈道會、擴堂同樣要大、聚會或慶典排場要夠大。 不少教會領袖發展堂會或機構的定律正是 : 「好」術厭道、「大」事發展、「喜」愛自我、「功」能主導。 「好」術厭道 近年來,經常參與主日學或聖經教導的信徒不斷下降,有部分堂會甚至...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勸教會領袖於政治爭議的「不作為」
今時今日,作宗派或堂會領袖,確是一件困難的服侍;筆者也曾坐於這些位置,明白這類義務而要付出心力與時間,對不少教牧同工與信徒領袖,過高的要求與期望並不合理。身處於政見對立的社會,宗派與堂會確實難以「事事表態、務有立場」,因為本身決策與議事機制多未能即時回應,因而教會領袖(泛指...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走進社區的堂會
活出生命結連 近年來,香港教會談及有關「結連」- 生命結連、彼此結連及網絡結連,大家似乎意識到,整個社會正在面對失連的狀態,不論是政治、社會、社區、家庭、青少年及老人家,找不到緊扣和結連的地方,心靈飽受困擾。克萊布博士(Larry...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移植模式的關鍵因素
縱觀聖經的教會描述,不是劃一整齊,乃展示著多樣差異。有些教會領袖稱為「長老」(徒廿17;提前五17);也有些稱為「監督」(提前三1-7)。保羅吩咐同工提多於克里特設立領袖,同時稱為「長老」(多一5) 及「監督」(多一7)。...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體制權力的傲慢 (下)
三種回應 面對權力的傲慢,我們通常有三種回應方式 : 視而不見、奉命行事、智慧應對。 1. 視而不見 筆者於書序 :「在公在私經歷不少教會衝突故事,然而一旦事件過後,各方當事人卻假裝事件不曾發生那樣,組織運作一切如常,往往解說事件只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恩怨,純屬個別事件。但這...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體制權力的傲慢 (上)
今晚(2016年10月11日)不是控訴會,要指證誰是誰非,也不是新書《在邊緣處,恩典留痕》發佈會,雖然孫牧新書會場內有得賣,我個人認為重要是與各位愛教會的牧者信徒,一起思考現今教會體制權力的問題。華人教會的組織體制,發展至今,呈現不少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當基督新教批評羅馬...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求真求是見寬容
《在邊緣處,恩典留痕》是一本難得的著作,因為今時今日在教會「江湖」(借用武俠小說而非黑社會) 講真話,衝著所謂名望、權力、傳統,後果通常是「真性情」的教牧或信徒被排斥、被打壓與被抹黑。 我與孫寶玲牧師不熟,多從他的著述一睹牧者風範,08年網誌事件引發風波;從媒體與浸會中人略...
0 則留言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雨傘運動兩周年分享
兩年前,我們一班教牧同工,為了響應佔中三子「請飲」行動,組成「教牧關懷團」(2014年9月22日)。那天(9月28日)剛好是主日,催淚彈引發79日的雨傘運動,很多意外把原來部署打亂了,我們只好隨機應變。 我們於金鐘設立一個街站,骨幹有二三十位,參與人次超過百位教牧與信徒。有...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