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勢牧言:《信念書》發表至今四十年(1984-2024) ─ 再思信念、夾縫中踐信於行



適逢《信念書》發表至今四十年,而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的成立源於《信念書》,先說「教新」成立:「1983年春,當『九七問題』開始衝擊香港社會時,80多位關心香港教會前途的教牧及福音機構同工於1984年5月發表《信念書》,向社會表明教會不變的身份與使命。1984年7月經舉行『禱告、見證、復興』禁食祈禱會後,一群教牧組成了『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委員會』。1985年正式成立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凝聚香港各教會同心積極回應『九七』帶來的轉變與挑戰。」(「教新」網頁」)



《信念書》的出現對香港教會發展甚有影響,四十年來有不同迴響,有不同時段的討論及資料,十分珍貴。如時代論壇網上資訊:〈歷史變遷中的定位——從《信念書》看香港教會的時代承擔〉(1997年6月8日)及胡志偉牧師的〈《信念書》(1984 – 2024)四十年來〉(2024年4月15日)。此文是筆者因應《信念書》發表至今四十年,作概略分享。


危機中尋求共同信念


因著「九七問題」,一九八四年一群來自堂會及機構的教牧人員聚集交流及以不同形式進行討論,最後於「四月十六日,八十多位不同宗派的教牧同工聚首一堂,通過了《香港基督徒在現今社會及政治變遷中所持的信念獻議》,稱為《信念書》,並且委派跟進小組進行跟進工作。跟進小組的成員是劉少康牧師、盧家馼牧師、余達心牧師、蔡元雲醫生、薛孔奇先生、朱文正先生、伍山河先生。」(頁2-3)當中好幾位是「教新」創會董事會成員。《信念書》由基督徒關心教會前景小組於五月出版。《信念書》發表當年確實引起頗為廣泛的關注,在三個多月的時間,一萬本己售罄,於同年十一月再版,


有見及現時有不少教牧及信徒不認識《信念書》,甚至有誤解,在此略作介紹。此書分三部分,分別是緣起、獻議及註釋,合共57頁。緣起扼要交待起始及產生過程,也講述全書重點:在於探求在社會政治變遷中,找出永恒不變的準繩、反思教會應負起的使命、政教關係、教會內部更新等等;並且强調「《信念書》只是時代信仰及見證的探索和告白,需要信徒作個人的反省及透過實踐來體驗。」(頁3)此外,於獻議之後亦提到「如何使用《信念書》」(頁11),建議有四方面。


共同信念有十點:一. 我們對社會政治變遷的看法、二. 教會在社會變遷中不變的原則、三. 教會本質與教會使命、四. 基督徒對香港的責任與期望、五. 香港基督徒對中國的承擔、六. 香港教會與普世教會的關係、七. 我們對政教關係的看法、八. 社會變遷與教會內部更新、九. 基督徒的合一見證、十. 教會自守與忠心。而《信念書》註釋部分為每一項獻議作出分析及神學反思。(頁13-57)


猶記得,《信念書》發表的時候,筆者剛中學畢業,信主只有幾年,算是受益者之一,影響往後的成長。當時青年團契導師主動與團友分享此書的緣起,教會亦有舉行一些研討聚會及祈禱會。當時人心虛怯,信徒掙扎移民、留港與否等,然而《信念書》因應當時處境所產生的作用,不只是此書提到的信念,而是凝聚了一群關心香港教會及香港前途的教牧領袖,對信仰進行了互動交流及後續行動,於一九八四年七月組成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委員會,異象包括:1. 教會模式的研究和探討、2. 全職同工靈命和知識的長進、3. 信徒靈命和事奉的培育、4. 佈道事工的配搭和推動、5. 教會對社會的關懷(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更新運動二十年》,頁2)。之後,「教新」於一九八五年正式成立。筆者於二零一六年加入「教新」,在服侍中見證不同事工對教會的幫助,如堂主任訓練、執事裝備站、交流會、社會課題的研討、「自然教會發展」工具及香港教會普查及跟進研究等等,參加者來自不同宗派的堂會,更有獨立堂會,以中小型堂會為主。這一切實在是上主的恩典!


誠然,香港教會過去多年以來一直就著政教關係提出探討,其實早在《信念書》起草之時,已經於「政教關係」的層面,如教會先知的角色,出現不同理解和分歧,從當中的一段文字可見:「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信念中提到基督徒應扮演先知的角色,而沒有提到教會整體。難道教會整體不應扮演先知角色嗎?這一點其實未有一致的看法。將『基督徒』放在這裏而略去教會,完全是為了避免有人恐懼一些有政治圖謀的人,挾教會羣體的力量去達成某政治目的。至於這種恐懼是否合理,不在這裏多談,祗是將實情道出,以作參考」(頁45) 《信念書》將當時多元的討論意見列出,可見其包容性,亦是之後得到廣泛支持的原因。


然而,當香港教會在往後遇到社會動盪的日子,先後包括「六四」、「雨傘」及「2019」,更埋身的政治社關問題的時候,「政教關係」在神學及實踐上的梳理,仍未清晰,產生極大的衝擊之餘,各單位紛紛就這方面作出研討及出版相關書籍。但,時代巨變沒有人可以預料怎樣發生,不同事件於教內不同層面出現的撕裂與分歧,衝突甚為明顯,這是香港教會至今仍在面對的挑戰。當然,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及廿三條立法之後,有關議題的探討是否敏感?怎樣進行?我們仍需智慧,有適切的關注。


劇變中重塑教會使命



在此,不能不提「教新」於《信念書》發表廿週年期間,二零零四年六月發表了「共融與重建 ─香港教會使命牧函」,簡稱《使命書》,是因為當時「本港一群教會同工深感有需要延續《信念書》精神,探討回歸後香港教會的定位與使命……牧函內容,代表著十六位香港教會同工凝聚的共識,更重要的是期盼透過《使命書》引發的討論,重新為教會的身分定位,並建構教會走向全球化的使命方向。」(頁2)可見,當時有教牧已察覺《信念書》完成歷史任務及有感年輕一代對此陌生,也因應當時社會環境,將思考聚焦於「一國兩制下香港教會面向公眾空間的使命」(〈由《信念書》到《使命書》〉,曠野,130期,2004年8月)。《使命書》建議實踐的使命有四方面:生命結連、全民參與、文化共融與根基重建。換句話說,《使命書》的出現原於《信念書》的影響,其時引發更多持分者的推動和參與,「教新」亦主動就著不同的公共議題舉辦研討等聚會,全力推動香港教會再思「使命教會」。


《使命書》發表的時期,筆者於基層福音機構及地區教會網絡中服侍,看到地區教牧團契/教會網絡的急速發展,聯合事工及關懷社區的宣教使命的推動甚為興盛,這亦有助教會往後植堂擴堂等發展。社區作為公共空間,地區堂會走進實踐關懷,確實建立一定的社會正面形象。然而,大多是著重佈道與直接關懷層面,對於涉及較政治的議題,多持觀望及不作任何參與。可是,教會發展陷入不同的危機如中產化、追求成功增長而欠缺平衡健康堂會元素,忽略深化靈命建造,影響至今。


巨變中探索教會前景


當然,沒有人預料之後發生的政治局面,香港教會於當中的定位備受考驗,有不同的取態,這是政治現實發生眼前所要面對的壓力,讓信仰群體不得不再思福音與使命、政教之間如何共存。毫無疑問,香港於過去五年出現巨變,信仰群體不能倖免於疫情影響及移民潮等衝擊,失去凝聚力的碎片化,無力感,惶恐與不安,正是當前不少人的疑惑。


走筆至此,著實感到不同世代信仰群體有不同的處境。昔日《信念書》的時代,一群教牧和信徒被感召走在一起,推動他們能推動的異象、事工與使命等等,其正面影響不容否定。如今四十年過去,我們面對的處境不再一樣,如看重實踐神學等等;《信念書》及《使命書》已完成歷史任務,又或許在幾年前由一批教牧草擬的「香港2020福音宣言」亦逐漸被遺忘,然而於筆者仍然沒有忘記,歷史中不少人和事,並教會群體對我的影響,當中所持守的信念和精神,一直鼓勵我在回應召命中盡力實踐。


今天,我們面對當前不一樣的處境,我們懷著什麼信念?怎樣在社會政治的夾縫中實踐使命,見證信仰?相信這亦是當初《信念書》所言:「需要信徒作個人的反省及透過實踐來體驗」(頁3)。


結語


時代巨變,《信念書》發表至今四十年,已經發揮不同的積極影響,如今再提,不是只在「懷緬過去」,乃是從歷史中察看上主在香港的作為。《信念書》確實曾經帶來迴響,對應當時處境提出信念和行動,曾參與的堂會與機構教牧人員的付出是肯定的。當然,教會發展從來不是「一紙信念」,各人在自己的時代處境和崗位上努力擺上,得失各有學習。


迎向未來,我們不應只執著宏大信念卻沒有前膽與行動,而是深耕細作,不斷更新。掌管歷史的主,一直看顧香港教會,社會變遷確有高低起跌,我們亦有自身的限制,耶穌基督才是教會的頭,是香港教會的主,祈求三一神更新復興香港教會!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