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勢牧言:貧窮人福音工作的狀況分析及展望 (下)


B. 使命與福音契機


1. 審時度勢:要停下來?


  在退休潮、移民潮、社會處境的影響下,在人看來,教會實有內憂外患,沉重得不能做什麼。

 

  過去五年有所提升的貧窮人工作,是否因時勢所逼而停下來?

 

  如聖經學者萊特(註1)所提——傳福音給貧窮人是使命,教會在艱難中屹立持守,讓人確切看見基督在人間,教會所發的光,否則就會失去其本質。

 

  基層家庭因經濟條件,移民機會較低,留在香港的他們,是教會責無旁貸守望同行的鄰舍,也是將來的新生代。

 

  在疫情期間,貧困家庭因信徒的關懷,而和堂會有更密切聯繫;亦有新來港人士願意認識神,可見福音機會是大的。

 

2. 當下反思


  盼堂會在逆境中持守使命,繼續開拓及深化相關事工。期望藉以下參考點,提升相關的動力、持久力及資源。(註2)拋磚引玉下,堂會可更多思索,或按其具體處境,加以選取整合。


2.1 新常態下的機動性服侍

 

  在急轉的處境下,教會難於推行各種預定的計劃,需在新常態中,保持機動性。

 

  貧窮人的關懷工作需要處境化及回應切身需要(felt need)。起始點可能是「看見」後,在禱告裡的一份感動或激情,而具體化為行動。堂會在實踐中,探求持續空間。

 

2.2 抓著信徒油然而生的同理心

 

  在疫境下,「貧窮」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埋身的經歷與體會,有牧者表達信徒較過往容易明暸貧困街坊的感受,產生共鳴。信徒以「他者」為生活向導,活出真信仰,亦有助信徒避免過度注重自身情況,減少預期性焦慮的出現。


 2.3 整合靈命塑造及培育信徒


  在充滿張力的社會處境,為免信徒耗盡,社區服侍必須和靈命塑造結合。服侍中的解說及培育工作甚為重要。筆者在培訓工作中,深刻體會,中產信徒同樣也可以跨越次文化,在服侍中經歷靈命成長。

 

  正因73.4%堂會視門徒訓練為最大培育需要,甚值得將貧窮人事工與門徒訓練整合,經歷深度及闊度的增長。(註3)


  亦可邀請培訓機構,提供社區導向的訓練,讓信徒使命內在化,結合技巧,與人互等同行,事工持續發展。


 2.4 從下以上的服侍

 

  可留意肢體自發的行動,由個人、小組或團契做起,牧者在當中加力及輔助(empower and facilitate),可更具動力及持久性。(註4)

2.5金齡信徒參與


  退休潮下,筆者看見不少金齡信徒參與基層服侍。他們尋找意義、發揮恩賜,在合適的崗位及同行培訓下,不單可善用其專長/專業,更可和基層人有生命互動,領人歸主。


2.6 佈道及配套的牧養


  不少堂會以特定群體為對象,在接觸階段,也需訂下相關佈道及配套的牧養策略(如發展小組或牧區),思考融合問題,建構與整體堂會的關係,並與機構配搭,以發展相關事工。實踐時,可看重基層人的參與及發揮,並配合其社群性及親族網絡推展。這可避免只停留在接觸層面,未能持續發展。

 

  疫情下,教會突破了使用網絡媒體的藩籬,連繫及牧養信徒管道亦更多樣化及彈性,這亦有助於基層佈道及牧養。

 

 2.7發展新類型的項目平臺


  堂會可考慮回應社會需要,開展新類型項目,讀寫障礙學童家庭的全人關懷工作,可為其中一例。

 

  香港有超過1.8萬讀障學童。(註5)他們智力正常或資優,而不一定有過度活躍症,但因閱讀困難而深受影響; 基層讀障兒童難逃陷於跨代貧窮的扼困中。


  筆者夥拍專業培訓師,配搭教會支援讀障家庭,在不同活動中,看見家長的積極反應及學童的成長。


2.8 跨界別合作


  面對經濟衝擊,教會發展跨界別合作、善用社區資源,定有更佳果效;和福音機構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亦有助於基層工作及回應「數碼鴻溝/貧窮」等問題。

 

2.9 地區堂會間協作

 

  地區堂會間協作,因教牧退休、移民或對社會議題見解差異而有所影響,實需持續結網,才可在幻變中承托社區。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2018年訪港,論及替代貧窮(poverty) 不是財產(property),而是群體(community)。(註6)動盪的時刻,亦是人心開放的時候,基督群體在鄰舍生活空間展現的真誠關係, 承載落地生根的福音轉化,貧困家庭和肢體互為群體的一份子,經歷不一樣的豐盛。這是道成肉身的福音,基督群體建立在鄰舍間,是抗衡貧窮的方法。

(文章原載於《應對時勢‧教會更新─香港教會研究2019》)


作者為城市睦福差傳學院課程總監、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董事



註1:萊特著,鄧元尉,祈遇譯:《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關於教會宣教使命的聖經神學》(台北:橄欖,2011),163-194。

註2:篇幅有限,未能論及運作具體安排,堂會可日後和扶貧或培訓機構及其他堂會交流。


註3:陳傳華:《徹底翻身的旅程:門徒的靈命成長》(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9),63-87。


註4:堂會可按其異象及目標方向,考慮投放資源於這類自發性事工與否,亦因應其處境體制,而和信徒啟動的事工有不同層次的關係:可為體制下的事工、相輔相成的夥伴關係,或差遣肢體在該範疇發展。


註5:2018-19年就讀香港主流學校的「特殊學習障礙」學童有21800人。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english/1819in22-teacher-training-on-special-educational-needs-in-selected-places-20190918-e.pdf P.7 (瀏覽於2020年9月25日)。 而當中,讀寫障礙學童佔85%。https://asld.org.hk/%e8%aa%8d%e8%ad%98%e5%ad%b8%e9%9a%9c/%e7%89%b9%e6%ae%8a%e5%ad%b8%e7%bf%92%e9%9a%9c%e7%a4%99/ (瀏覽於2020年9月25日)。


註6:陳傳華:《徹底翻身的旅程》,87頁

CGST 2018 Public Lecture: A Culture Of Life In The Dangers Of Our Time

(Speaker: Prof. Jürgen Molt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d-_CpGhKU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