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喜閱伴讀的力量



  面對前景模糊如霧霾遮蔽,教牧領袖帶領教會逆流前行,確實需要有同行者的交流,一起思考怎樣應對。「教新」於三月分推行「小堂會」教牧加油站計劃,其中一個單元是透過閱讀來强化思考,課堂後設立閱讀小組,藉此分享當中的得著,將知識、經驗與處境作出整合,達致自牧然後牧養別人。

滋養心靈與成長


  想起林語堂〈讀書的藝術〉一文,筆者中學中國語文讀過這一課,文中他引用宋代詩人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妙話:「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是指出讀書的整個目的是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品味,所以讀書其實是一種藝術,不為「改進心智」而讀書,因為這會使失掉當中的樂趣。(《閱讀伴我行》,116-118頁)

  確實,教牧在神學院畢業後,忙於生活與事奉,為了一篇適切的講章或作教導,翻查聖經與相關書籍,這是較為有「目的」的閱讀,有時難言樂趣。誠然,閱讀來得珍貴,是因為它可以帶你遠離眼前的窘困,甚至改變你的「命運」。莫特曼的神學之旅始於1947年的獄中生活,他閱讀基督教青年會(YMCA)提供的圖書及當中有其他戰俘的教導,在痛苦中閱讀與思考生命,「囚禁」生活成了他的祝福,使他經歷心靈的成長,往後的神學思想離不開生活的處境。(《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

  近年,不少人因各種原因被捕拘留,然而他們的身體受困,心靈和思緒卻不致完全被客觀環境所拘禁,仍可以透過閱讀的世界擺脫眼前的困境,有人閱讀湯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神學巨著,亦有人閱讀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有關權力的著作。他們在艱苦的囚禁生活中,對生命和權力有更深的體會,自省之餘,也在出來後記錄下來,揭示所體會到的人生百態,對不義與罪惡有深刻反思。

  當筆者閱讀《陳健民獄中書簡》的過程,讀到作者的微細觀察與心路歷程,不少片段令人動容之餘,確實看他在閱讀中找到「自由」,翱翔於天際之外,看破眼前樊籬,誠如一些讀者分享:「『監獄好讀書』也不是太過份的想法。326 天,讀了 50 冊書,陳教授給我們和自己來了 一 精神知性之旅。」這是一個境界,一種優雅的情操。

倍增經驗與視野



  講起閱讀,很想多謝陳培德牧師及陳張慧嫈師母一直推動閱讀,不遺餘力。筆者於地區教會網絡事奉期間,陳師母與教牧有緊密的聯繫,常常關心及提醒我們,牧職不能沒有閱讀,視野與經驗需要不斷去提升,以致能有適切的整合。後來,我們在區內組織了一個教牧閱讀小組,從中深受啓發,各人亦漸漸受到熏陶。

  筆者於「教新」事奉,面向不同的場景,閱讀與寫文是另類的操練,過程中經驗得到擴展與提煉。正如金建時(Michael Jinkins)指出,「無論你多好地運用你的經驗來學習,如果你只能夠利用自己對世界的微小經驗,你就是不能學到足夠的東西作偉大的牧者。但如果你閱讀,你便可以將你的經驗以幾何級倍增。」(《致新手牧者的信》,66-67頁)

  此外,閱讀豐富了筆者的生活,不論在預備講道或與人相處,這種「自然而然」的流露,使人體會「持之以恆,日子有功」的道理。「最好的講道,在講員的閱讀自然(和樸實無華)地滲入他們自己的講道時產生。」(122頁)



  然而,每個人喜歡閱讀的書籍種類和研究課題是不同的,先要從自己的興趣和經驗著手,這樣會來得容易,以個人經驗作為有血有肉的分享之餘,也可選取相關的書籍與人分享,甚至有進深的研究。正如《屬靈操練禮讚》所言,經驗與閱讀是相輔相成,有助你的研究,「經驗乃是唯一方法,使我們能夠把我們所閱讀過的解釋出來,連結起來。當我們自己曾經行過死蔭的幽谷時,我們會不同的眼光去閱讀一本描述悲劇的書。經過了解和反省的經驗,會啓發我們的研究,也給我們的研究供應更多知識。」(84頁)

  在資訊爆炸、假新聞及謊言充斥的世代,筆者近日少看了電視新聞,改為閱讀新聞報導為主,好好運用有限的時間,專注所作及選取適合的讀物,保持心境的平衡。

結語


  筆者不是一個能夠快讀的人,遑論博覽群書,然而要感謝「閱讀」帶來的心靈滋養與成長,不論是文字或圖像的表達,過程所生發出來的想法,與人分享與互勉,生命影響生命。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