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跨代同行

  電影《見習冇限耆》(The Intern),講述羅拔迪尼路飾演的白金退休專業人士,往網購公司做見習生,被調派跟著年齡可做他女兒的創業女強人。故事由兩人工作關係發展,其中帶出長者有豐富的工作與人生經驗可向另一代人分享,同樣長者又可向另一代人學習怎樣用社交媒體。兩代之間確是有差異,卻可互相欣賞,能一起共事,建立友情。類似景況會否發生於現今堂會 ?

  現實是本港不少堂會過度重視「分齡牧養」,帶來是把兒童與青少年分隔出去;教牧若不智慧地與刻意地於整體堂會事工規劃作出平衡,就會向堂會下一代傳遞錯誤信息 :「大堂不歡迎你們,請勿干擾我們安靜崇拜。」堂會把不同世代分隔,卻甚少思考怎樣促進世代關係之互相補足 ? 是時候,我們不要功能化把教會原來最強的「跨代關係」削減或除掉,只以「分齡節目」來管理。

「中」多「青」少

  《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反映堂會青少年事工關注,特別是就讀大專至初職不超過五年的信徒流失現象。(見下圖表)

堂會青少年事工的關注需要,2014

首三項最需要關注

青少年事工相關課題

堂會比率

堂會數目

導師不足

63.6%

818

青少年信仰質素

50.7%

652

青少年信徒流失

45.6%

587

—青少年升讀大專後的流失

18.5%

238

—第二代青少年信徒流失

13.7%

176

—大專生畢業後的流失

12.1%

156

—青少年崇拜銜接成人崇拜的流失

11.1%

141

堂會缺乏青少年

41.2%

530

導師培訓不足

35.7%

460

傳道同工的更換

18.8%

242

青少年對教會的不滿和融合困難

8.5%

110

(此圖表版權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另一方面,按照《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推算,50歲至64歲信徒有72,449人,而65歲以上信徒有49,600人,兩組合起來共有122,049人,佔整體教會信徒人口超過三分之一。「金齡」信徒(指50歲以上信徒),乃「嬰兒潮出生世代」(baby boomers,1946-1964年) 世代,大多有豐富人生閱歷,擁有相當教育水平,身心發展成熟。金齡信徒對比香港社會,教育水平、經濟能力,與第一手的信仰經歷,乃教會重要的人力資源;隨著「金齡」信徒多於大專生與初職青年,堂會領袖能善用「金齡信徒」人力資源,以強補弱,有智慧把兩至三代信徒結連起來,這會帶來堂會的健康成長。

世代差異

  成年信徒要嘗試明白現今大專與初職信徒的心態,了解他/她們成長歷程,明白後現代文化影響下,年輕一代普遍對新世代追求平等、公義與民主等價值。世代之間的價值差異,我們切勿以誰對誰錯作判斷,反而我們要培育兼容異議的空間,並能讓青年信徒表達意見,甚至有空間可進到決策與領導。任何宗派或堂會組織,能兼容新世代,容讓他/她們犯錯,並能爬起身,繼續持守信仰。

  現今年輕一代確實面對就業出路的考驗,社會結構的轉變導致「向上流動」機會減少;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能找到心儀的理想工作,而初入職者的待遇也大不如前。有些年輕一代來自家庭缺乏足夠照顧或支援的,需要有可信任的成年朋友,可作支持與依賴,從而應對人生各項真實的挑戰。「教會大家庭」有不同世代一起敬拜與學習,正是最佳與安全場景,促進雙方建立友情,真誠溝通,互補不足。

配對同行

  教會推動「跨代同行」(intergenerational mentoring),就是透過兩代之間的交往,讓成年信徒能與青年信徒結伴同行,互相向對方學習。成年信徒以其專業知識與工作經驗,成為青年信徒於「職場指導」(vocational guidance) 方面的同行者。另一方面,也可有「逆向指導」(reverse mentoring),成年信徒從青年信徒身上取得活力與新知。

  現今特區政府有見青年就業的挑戰,紛紛向高中生推行「生涯規劃」;可見青年就業需求的重要,堂會要具體適切幫助青年信徒,無論是大學學位畢業、副學位畢業、毅進文憑、IVE課程或海外留學回港等,讓不同行業的職場信徒能成為他/她們的「教練」(coach) 或「勉導」(mentor)。

  外地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於成長期如有父母以外的成年人,作為同行者或友師(mentor、嚮導、啟導),這些青少年較能繼續留於教會有健康的成長與事奉。有中小型牧者曾向筆者反映,堂會的初中生安排了個別青成年信徒作為嚮導,從而減少了青少年信徒流失,並能於堂會健康成長。

  有見及此,「教新」已成功申請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由2016年開始,推行為期三年的「跨代同行」師友計劃,提供訓練與支援予參與堂會(每期只收10間堂會),堂會只需有至少5位成年信徒參與受訓成為友師,基本培訓共四課,並由牧者於堂會物色與配對大專信徒,就能開展為期一年的「跨代同行」師友計劃。整個計劃以堂會為本,堂會只要有1位教牧帶同5位成年信徒參與計劃,而「教新」角色則支援與培訓。12月1晚「教新」舉行簡介會,分享詳情。

  筆者認為青年信徒經過「生涯規劃」後,「職場指導」與「職場體驗」(job shadowing) 正是這世代需要的,堂會建構這平台來扶助青年信徒成長有其價值。對成年信徒而言,分享專業與工作較分享信仰知識來得容易,而這計劃並非搞多些節目與活動,乃個別成年信徒於任何時段任何地點與受導者見面交談,開放生命,共同成長。堂會教牧只要定期關心友師,了解進度與困難,提供資訊與支援便可。

結語

  青年信徒需要有成年信徒與他/她們同行成長路,真誠關係是吸引力所在。當青年信徒感受教會對個人前途關注,並投放資源於建立生命,這種真摯的跨代情誼,正是讓青年信徒能留在堂會且健康成長的土壤。

(文章大部分內容刊於《使命與領導》(第42期),2015年11-12月,現為增訂版)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