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迎向未來的思辨與應對 (下)

  面對疲態畢露的堂會現象,教會領袖要有智慧與創意,因應VUCA(急變、不確定、複雜、模糊) 的新常態,慎思明辨,作好應對。

  約翰阿戴爾(John Adair)於 Effective Strategic Leadership 理解「策略」為「領袖的思考」。筆者接觸與服侍不少教牧,常見的限制,就是教牧不自覺為本身事奉之場景設下限制,於是會眾的成長因而受限了。

  當教牧認定向青少年講道,一定要淺白而不深奧,很大可能受眾會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況。筆者講道,看堂會場景重要過神學院場景;會眾也要學習神學、教義、倫理、教會歷史等。應用部分可因應受眾(教牧、神學生、會眾等) 而作出調較,觀察與詮釋基本是一致的(我不假設信徒會聽不明白)。

1.確認異象 (Vision)

  面對急變世代,不斷有重大突發事件與勢力影響個人與組織的發展。教會領袖要常常反思自問 :「這間堂會或機構存在目的是為甚麽 ?」倘若我們確立群體存在是為上主之使命與榮耀,而我們要達成的方式是多元性。有些堂會選擇狹義理解使命,等同領人歸主;有些會廣義認知使命為「參與上主本身的使命」(如爭取公義、關注環保等)。

  地上沒有一間堂會可完全地代理「上主之使命」,不同堂會按其領受、資源與場景選擇不同異象與事工方向。同一區域之內堂會,沒有理由間間都要以中產家庭為其要得著之群體。

  華人教會常見現象是「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禾場甚大,特別是服務業群體。每間堂會自行制訂其事工議程與佈道策略,沒有一個事工異象如門訓、差傳、佈道等,可要求所有堂會同段時間內一起參與。換言之,每間堂會乃是按照領袖與會眾共同擁抱的異象與使命於特定時間軌道上參與。

  教會領袖的「策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就是充分了解本身的資源與核心價值,對應未來發展的遠景,選擇合宜可行的部署與行動。倘若每間堂會是獨特的,意味著外界某套成功的事工異象與模式,不一定全盤適用,教牧與長執須要修改整合,才能讓堂會的異象與使命更具體呈現出來。

2. 辨識現實 (Understanding)

  面對「不確定」(Uncertain)年代,教會領袖要有謙卑開放之心,承認不少事物我們是無知,或知之甚少。「辨識」(Understanding)正是教會領袖需要不斷學習。

  當主流華人教會越來越老化,有些時候屬靈家長要為子女預備豐富的海鮮套餐,誰知下一代不領情,他/她竟要吃麥當勞的「垃圾食品」(junk food)。辨識文化帶來挑戰是我們以權威姿態由上至下,還是我們能容許由下至上;成年人明知吃「垃圾食品」不好,也用愛心陪伴新世代一起吃,朝向將來新世代會鑑識而提升品味。

  不少教會領袖常出於善意,為會眾預備這個聚會、預備那個課程;有時不自覺教牧變成「怪獸教牧」(過度關注屬靈子女的屬靈父母)。成年教牧控制太多,便會破壞信任關係。「有控制、冇信任」,這是現今香港社會整體的情景,不少堂會也是如此。

  有些資深教牧不信任年輕同工,於是年輕同工投閒置散,未能充分發揮恩賜與技能 ! 有些長執因過往負面經驗,樣樣監控初入職之教牧新丁,結果教牧感到不是味道而離職。當「不信任」瀰漫整個教會文化,教會領袖便忙於開會、忙於制訂政策、忙於處理一些根本無需處理的議程。

  香港當前形勢明顯是朝向「一國一制」全面管治,有些教會領袖明知形勢不妙而裝睡,當作堂會一切操作如常。有些教會領袖更刻意奉迎,曲解神學為掌權者塗脂抹粉,自然引發更多批判與責難。辨識文化是我們能感受不少港人,特別是無權無勢者的無奈、忿怒、悲傷與失望;我們不能抽身置外,乃共同於患難中承受苦難。

3. 敏捷行動 (agility)

  耶穌曾向門徒說 :「你們那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路14:28)。當大多堂會活力不再,教會領袖於逆勢中,確實沒有實力全面搶攻,只能穩守突擊。有些堂會仍有本錢大事發展,這些少數是例外。

  孫子兵法提及 :「上兵伐謀」,領袖知勝之道在於「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不同處境下,運用不同策略)。筆者看堂會部門運作,已不切合時代轉變。我們要思考不是新增或精簡那些部門事工,而是「部門分工」是否有效地能達成堂會銳意要成就的目標與事工 ? 堂會決策機制怎樣設計與執行是最適切的 ? 當社區有具體需要,堂會怎樣能迅速地動員來服侍 ?

結語

  迎向未來,教會領袖不是樣樣已有答案;相反,乃是在可能會錯的情景下,果斷地選取了某條路徑,可能是少人走過的,存著信心與勇氣來應對。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