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疫情下教牧的心靈健康

  一場疫潮,預期短時間不會止息。面對疫潮何時過去的不明朗局面,港人情緒必受影響,教牧同工也不例外。

  焦慮不安、心情鬱悶,也是同工的心聲。在壓力中,教牧要學習適時放鬆,保持身心靈健康,才能帶領會眾走過困境,活得更豐盛。

1. 正確視野(Right Perspectives)

Preventing Ministry Failure 指出「正確視野就是一切」(right perspectives is everything)。教牧了解,很大可能由現今至4月20日前,堂會恢復正常聚會是極為困難。網上崇拜不是理想,也不是唯一做法。

  正如何靜瑩於〈治亂不可用盛世方程式〉(《明報》,2020年1月3日) 分享:「投入那種混沌不明朗的氣候,學做一個亂世領袖。」我們要面對是災難不絕、意見對立的極端年代。倘若教牧心想要回到安定繁榮的社會場景,他/她必然無法適應當下的亂局。

  有了正確視野,大環境是動蕩不安、危機四伏、高風險的;與此同時,又承認自己是無知的、脆弱的、有時會幸災樂禍的,這些「自知之明」就會使一己真實應對。教牧得承認在疫潮之下,人是渺小而不能自誇。長期計劃不再適用,要學習「彈性計劃」(flexible planning),靈活對應時勢。

2. 貼近現實 (Realistic)

  教牧大部份是理想主義者,因為若果不是,則不會放下一切,志於牧職。理想主義是一件好事,但教牧也得接受,無論是網上崇拜或正常聚會,這些皆是工具。我們嘗試優化這些工具,但工具或方法始終有其限制。沒有一個工具或方式,能滿足不同會眾的需要。

  當堂會改了為網上崇拜,奉獻必受影響。教牧要適當地向會眾反映當前堂會「現金流」(cash flow)的困境,並指示會眾如何具體地奉獻予堂會。筆者建議教牧或執事會以信函形式,電郵或郵寄予會眾,並有明確的帳戶號碼及奉獻方式。教牧要留意是當你接觸會眾時,首要是你先關注個別信徒當下的需要,而非堂會的奉獻下降,否則會予人印象是教牧關心我的獻金多於其它。如果你是會友或奉獻者,你會有何感受 ? 將心比心,沒有首先關懷信徒的個別需要,開口就問人要錢,可以想像結果將會如何 ? 一場疫情,正是牧養的現實考驗。

  當教牧能貼近現實,又不「過度現實」,了解人性,對於有信徒見到林鄭於熒光幕出現,就想爆粗,或有某些人受確診,就話要開香檳,根本不會介意。

  第四世紀貴格利形容 :「教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動物園,園裡有多種野獸。但牧者不一定是動物管理員。有時他們是管理員,但並非總是這樣。事實上,牧者更像是上帝的教會動物園中的另一隻猩猩;基督自己是動物園管理員、飼養員和獸醫。」(《致新手牧者的信》,18頁) 身處動物園,教牧了解不同野獸,各有其善與惡,能真實地與牠們共存共活。

3. 學會說不 (Refuse)

  教牧要學會說不,我們不要做「討好型牧者」(people-pleasing pastor)。牧養不是向會眾提供稱心又滿意的宗教服務。會眾買不到口罩或防疫護理用品,教牧毋須代勞。

  兒童或少年不能參與堂會聚會,倘若有父母責怪教牧或堂會做得不足;教牧有責任教導基督徒父母,父母與家庭才是兒女信仰傳承與靈性成長的首要照顧者,教牧與堂會乃是扮演次要角色。

  面對疫潮,教牧重新肯定父母的宗教角色與責任。父母可在家主領在家崇拜與聚會。教牧只要提供教材與培訓,裝備信徒能自身餵養,也能教養下一代。

4. 紓解張力(Release Tension)

  每日不斷傳來疫情最新資訊,有時會叫人吃不消;明智做法是抽離一下,從而舒解「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每日定時的記者會,不看直播也不會有損失。

  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有時對教牧而言,難度更高,壓力更大。在這情況下,教牧要學習紓解張力,善用張力。教牧一方面自律在家辦公,另一方面也有界限,休息有時。倘若教牧要晚上開會或關顧信徒,教牧早上享受個人時間。在家工作,如有教牧申報一日工作三節,當前疫情之下,很難叫人信服 !

  教牧常處於「既濟與未濟」(already but not yet) 的張力當中。畢德生牧師給予的忠告 :「牧師的首要之務應是,在繁忙中帶領敬拜,在週間充滿弔詭與混亂的情況下發現十字架的同在,喚醒大家留意『平凡中的光輝』,而其中最要緊的,是教導朋友和夥伴在成聖過程中,過一個禱告的生活。」(《反璞歸真的牧養藝術》,71頁)。

5. 安靜獨處 (Rest)

  現今教會有美麗的誤會,視忙碌的教牧才是忠心盡責。不少忙碌的牧者,其實是怠懶。有人形容懶人為患了感冒,失去味覺與嗅覺,明明知道出了問題,但不能停下來,檢視個人工作的成效。忙碌事工令教牧失去了與神重要的關係,或做多了不該做的事工。

  本港大多堂會以功能性看待「安息假」,筆者認為教牧同工事奉滿六年可享有三個月至一年不等的「安息假」,是件好事。教牧享受「堂皇的時間浪費」(royal waste of time),也是莊子哲學的「無用之用」。教牧透過定期安息(每周與每年例假),在神面前從新得力並能繼續事奉。安靜獨處,不是為了達成任何目的,只是開放心靈,享受與神為伴的悠閒時段。

  當堂會事工與聚會減少,教牧不是「無事忙」,可善用時機,自身學習,預備講章與教材。「教新」前總幹事余慧根牧師分享,做教牧是一份「筍工」,因為其它工作不會支付薪津予你讀經、禱告與閱讀。教牧於當下不較忙碌的日子,抽至少一節時段研讀經與閱讀,也不是怠工,反是忠心盡牧者職分。

6. 建立友情 (Relate)

  倘若教牧世界只是「教會江湖」,這是一件可悲的事,因為當教牧離開了職事,特別對男性而言,就代表你甚麼也不是了。

  不少調查反映教牧是孤單的,甚少知心信任朋友。教牧要與其他教牧建立恆常的友情關係,並非只是「事工關係」。教會不健康的常態是「有事工,才有關係」;事工完結,關係就中止了。面對疫情,教牧可以兩三位相約「吹水」,一起飲茶或咖啡,或結伴郊遊,滋養身心健康。

7. 重新創造 (Re-create)

  「重新創造」幫助教牧在重重壓力與張力下,保持心境健康。教牧把事工重新建構,就能減少壓力。

  疫情帶來空間,教牧要Facebook Live、Zoom會議等,可視之為學習機會。新的網上事工,教牧理解為一件好事,你有新的事奉機會,增長牧職的技能。

  教牧重新建構疫情為堂會休養生息、共同學習的大好時機,教牧與信徒可以透過網絡一起自學。教牧掌握「重新創造」,就能創造空間,享受自由自在的服侍。

結語

  教牧有沒有「正確視野」看待疫潮亂世? 我們能否「貼近現實」而非活在主觀的理想主義當中 ? 我們是否懂得有時說不 ? 我們是否可以紓解張力,保持個人安靜獨處 ? 我們能否與其他同工、弟兄姊妹建立持久深入的友情 ? 最後我們能否重新創造空間 ?

  教牧學習一生愛神、愛人、愛自己,我們便能在疫潮下,保持靈性健康的事奉。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