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本週評論:應對疫潮的短期思考
武漢肺炎於1月底內地爆發,至今已演變為大流行。香港已進入第二波階段,隨著回流港人(英美加留學生、滯留湖北港人等),疫情短期內不會減退。 作為教會領袖,一方面關注各地疫情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非被動地等待有天疫情過去,一切事物就會回復正常。也許我們要調校心理,我們正身處漫長疫戰當...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虛實整合」的網絡牧養
2016年,筆者應邀於崇基學院神學院主辦的「第十屆週年牧養研討會」,主題是「網絡與牧養」作回應講員。我以四個字概括演講內容:「虛實整合」。 華人教會一向對資訊科技存有戒心,未能善用;反之,異端教派如耶和華見證人、全能神教會等,較我們更多更持續地投放資源於網絡外展事工。一場武...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曠野失了一個先知
(2019.12 台灣大學) 2月29日下午於Facebook 收到蘇南洲社長家人代發消息,才知蘇哥於27日清晨睡夢中安詳離世。我即時回應,這真是難以接受的噩耗。 26日我在Facebook 分享,他回應:「曠野路34年靠的是嗎哪和烏鴉銜食,一無所缺。」這句話也許是蘇哥一生...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疫情下教牧的心靈健康
一場疫潮,預期短時間不會止息。面對疫潮何時過去的不明朗局面,港人情緒必受影響,教牧同工也不例外。 焦慮不安、心情鬱悶,也是同工的心聲。在壓力中,教牧要學習適時放鬆,保持身心靈健康,才能帶領會眾走過困境,活得更豐盛。 1. 正確視野(Right Perspectives)...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應對疫潮的領導
引言 一場武漢肺炎,反映我們面對的正是VUCA 時代,一切來得動盪(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與模糊(Ambiguous),叫教會領袖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對。有些事物,如同今次疫情,沒有任何既定方法與答案來應對,我們一旦採取了錯...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當疫病鳴鐘時
甫進2020年,港人經歷比「反修例運動」更難應付的是「武漢肺炎」。這趟來勢洶洶的疫情,帶來內地與全球確診與傷亡數目,肯定高過2003年的「非典」(沙士)。身處亂世當中,很多事情發展在我們預期以外,教牧與信徒要學習適應混沌不明的形勢,不確定下繼續前行。...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口罩慌下的恐懼與關愛
「他必救你脫離捕鳥者的羅網和毀滅人的瘟疫。」 (詩九一:3) 2020年的農曆年,香港人在疫病的陰霾下渡過,外遊和留港的人士到處搶購口罩和搓手液,還有些人開始儲糧和提款,人心惶恐。香港雖有抵抗沙士的慘痛教訓,但特區政府比澳門反應愚鈍,錯過了防疫的最佳時機,面對社區感染即將大...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香港教會的抗疫見證
踏入2020,全球正處於混亂荒謬當中,尤以香港為甚。武漢肺炎,最早於2019年12月31日被官方通報,隨即迅速地擴散至不同省市與香港,泰國、日本及韓國等也出現確診病例。筆者曾於2006年撰文,分享「非典」(SARS,沙士)侵襲香港時,本地教會同心抗疫的美好見證。回顧歷史,1...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解放神學與當下場景
解放神學一向不是華人神學圈子的 Cup of Tea (杯中茶),多談巴特、莫特曼、侯活士,也甚少討論古提雷茲(Gustavo Gutierrez)。 筆者於20年前(1999年)曾就龔立人撰寫《解放神學與香港困境》寫了一篇回應文章,收錄於書內。為了撰文回應,筆者買了古提雷...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進場的神學思考
喜歡董家驊牧師悉心撰寫的《21世紀門徒現場》,這正是我想寫但未能有空整理的課題。當今華人教會,特別是福音派教會,明顯缺乏的不是聖經研究,乃是針對「場景」(context)有來自神學的認真思考。 本書不易啃,也不是一本趣味盎然、連續追看之讀本,卻是每位牧者、神學生、主日學教師...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悼念永不放棄年輕世代的牧者 - 陳喜謙牧師
「願後來者證我忠誠,火熱心懷燃亮征途,信仰足跡導引方向,生命典範煉塑精忠。」 這些來自《證我忠誠》(Find Us Faithful) 的歌聲盪漾於宴會席間,筆者身為晚輩,有幸出席2014年5月2日「謙叔」(陳喜謙牧師)的80歲壽宴。...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領袖追求卓越還需親密的友誼
教牧領袖常忙於職事,為教會的人事四處張羅,面對當前政治局面帶來的不同撕裂,堂會發展的種種壓力,容易忽略「身心社靈」的需要,生活失卻平衡,沒有為自己建立適切的朋友網絡,缺乏嘆息的機會。 近年,教會領袖連翻失手,正反映教牧作為領袖常處於風眼,面對性、權力及金錢的試探,常落入危機...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鍛鍊頭腦的閱讀 :《毋以神為名》
一年一度香港書展正進行中,個人預計人流將會減少。不少教牧與信徒正忙於應對當前社會突發事件,要有閒情逛書展可能感到困難。這些年,我去書展的意欲也不大。我寧願直接上書店或圖書館,特別是尖沙咀的「誠品」,有適當空間,甚至有座位讓你坐下慢慢閱覽書本。...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牧者如其所讀之書
無論作為教牧或傳道,我們蒙召要關顧人的生命,有道可傳,因人施教。筆者的事奉,有定期的主日講道,亦有不同關注課題的講座,也有時常進行的培訓。這些事工需要使我常處於學習的狀態,去除舊知,汲收新知,心思透過閱讀的啟發與滋潤,頭腦不至僵化封閉,能與時並進。筆者平常之閱讀習慣,可分為...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從「普查」看過去20年香港教會的變化 (下)
「教牧」流動 過去20年在堂會數目持續增加的背景之下,一個可喜的發現是教牧同工的空缺率和轉職率皆有明顯而持續的改善,分別由1999年的20.9%和36.5%按年減少至2014年的7.7%和33.2%(圖8)。有足夠且穩定的教牧同工,必定為各堂會的發展帶來正面的影響。...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教會領袖為何濫權 ?
不同學科對權力,有各自不同的定義與理解。從領導學視野來理解,美國領導學中心認為 :「領導是一個流程,達致影響了別人的行為」 (Paul Beasley-Murray, Power for God Sake: Power and Abuse in the Local...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教會的倒退與復興 ── 中小型教會福音事工的再思
無論全球或本港教會,中小型堂會(指崇拜出席人數在200人以內),仍是整體教會的主要部分。按《2014香港教會普查統計數據集》發現,本港有489間堂會屬小型堂會(100人以內),佔整體38%,崇拜出席人數共30,812人。倘若以200人計算,就有897間堂會,佔整體68.7%...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再思「節目式牧養」
當今華人教會牧養的迷思,就是對「節目」(program)的過度迷思,失掉了牧養個體生命。技術年代的牧養,不少教會領袖以為「搞好系統」、「搞好節目」就完成牧養責任了。 我們面對真實的場景,乃是「恆常聚會者出席減少」(regular attendants attend...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牧養「離堂會」信徒
引言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公布〈留堂會、離堂會〉研究報告,有助我們思考怎樣適切牧養信徒,提供合乎基督徒身分,並能承載他/她們信仰生活與使命實踐。 「離堂會」現象 從是次調查反映,2102位基督徒當中,近八成現時穩定返教會,有兩成可歸類為「不穩定」(12%)與「離堂會...
-
2020年10月22日


本週評論:再思「牧職評核」機制 2019
引言 本港政府部門、教育界、社福界與工商界等廣泛採納「工作表現評核」 (或績效評核,performance appraisal)來量度員工作質素,從而確定升遷、調配、獎金或薪津等。近十年來,不少堂會引入「工作表現評核」機制來評估教牧是否稱職續約與加增薪點。...
-
2020年10月22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