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願更新運動持續下去
今年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成立四十周年,作為參與堂會牧養事奉已三十四年的牧者,我為「教新」過去四十年對香港眾教會的服侍感恩。對我來說,「教新」在香港教會近代歷史中,至少作了兩項非常重要的貢獻。 首先,「教新」讓香港眾教會的牧者、領袖和信徒能看到香港教會如何作為一個整體,作為耶穌基督那一個身體,向香港社會呈現我們的見證和服侍。「教新」由一九八九年開始,進行五年一度的香港教會普查,至二零二四年,已進行了八次普查。在這三十五年間,香港社會經歷了六四事件、九七主權移交、雨傘運動、反修例風暴和兩波的移民潮。透過「教新」全港教會普查的數據,我們可看到香港教會在這風起雲湧的數十年間,如何回應社會變遷和動盪時局,及香港教會整體的生態和群體活力,在不同處境中的變化。 其次,「教新」成為不少堂會的重要支援。透過「教新」提供裝備教牧和執事的課程,還有「自然教會發展」堂會診斷服務等,讓很多堂會牧者、長執更多認識和了解自己堂會的長短處和需要成長及更新的地方。 最後,感謝「教新」同工們忠心殷勤的服侍。謝謝你們讓香港牧者、領袖們不至於只看到自己堂會或事工,而是看到
馬保羅牧師
3天前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一起織網!
我能夠參與在「教新」的工作中,與疫情不無關係。疫症促使了不同基督教機構結連,以1+1>2的精神一同服侍社區,當中認識了國全兄,及後更有機會在「應對時勢」及「時代僕人」領袖培訓系列中,接待一眾參加者,到本機構的前線服務點,彼此認識、分享心志、一起織網! 我在過去幾年認識了不同服務機構,有受資助的基督教社福機構,也有以信心奉獻支持的小型組織。縱然大家有其差異的處境、文化和挑戰,在經歷疫情和社會變遷之中,「服侍坊眾、見證基督」總是大家走在一起的最大公因數。社福機構提供了現成的地區服侍平台,地區教會應是最入屋的鄰舍網絡,若主許可,大家走在一起建立緊密的社區網絡,更能進深服侍街坊身心社靈需要。 除了是分享服侍理念以外,訪談也是相互鼓勵的時刻。記得其中一次,我邀請了一位同工分享她與地區教會協作的經驗,她坦然分享道:「其實我初期也不知道應如何開始,我只是將我在教會成長中所見所學的,應用出來!」我相信當時在座牧者也會將這點滴存在心裡,不單為這位同工感恩,也察看到透過各人在教會辛勞的牧養工作,差遣弟兄姊妹帶著使命在職場見證上主。 「你認識你所在社區的社福單位嗎?」
余振達博士
11月11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教新」同行
我開始留意「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時候,我其實還未唸神學,當時的總幹事是余慧根牧師。那時我是從一些公開講座或活動,看見主辦單位中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這組織,對名字感到興趣。 當我擔當牧職之後,對「教新」的香港教會普查的結果感興趣,也由於須關注堂會的成長,對「自然教會發展」堂會診斷也有留意。在我上任之前,我所牧養的堂會曾經進行過此診斷,但在我擔任堂主任之後則未有再進行。引起我對「教新」消息的注意,除了基於堂會的發展外,另外就是當時的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在許多社會議題上都有發表意見,包括關注賭博、色情文化及議會選舉。他是在當時少有的比較敢言的教會人物。後來我也在所屬的基督教中國佈道會(我們算是未成形的宗派)的教牧團契中邀請胡牧師來主講教牧聚會,試圖把社會議題帶入教牧同工們的牧職思考。 當教會的社會牧養,由議事反思進展到街上同行時,我也與胡志偉牧師和梁國全傳道在好些社會現場碰面,有一同禱告,一同聖餐,一同陪伴。回顧與「教新」近卅年的相遇,見到「教新」自身也不斷變化,以回應香港堂會與社會的不斷變化,我自己也在牧職上有成長。沒有既定的藍圖,但有從天上來的呼召。
關浩然牧師
11月5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意料之外的結緣
回想自己與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結緣是相對遲的,而過程亦實在是意料之外。縱使「教新」已創立40年,但自己從信主之後,乃至全職事奉好一段日子都未曾參與過「教新」的活動。直至2010年我在華人基督教宗教教育促進會20周年講座作分享時遇上胡志偉牧師,那就開始了這十多年與「教新」的關係。 其實那天晚上我跟胡牧師也只是在講座上的對談,並未有私底下的交流,那想到不久之後他親自致電找我,查詢能否協助「教新」辦一些活動,於是大家就一拍即合了。記憶所及,由那時開始曾協助過「教新」的活動有:「青少年牧者同行」培訓計劃、人生遊戲育成裝備:青年生涯規劃導師(青少年傳道)訓練、「跨代同行」師友培訓計劃、「隨身遊戲:創意小組遊戲」教牧工作坊、「疫苗通行證下點樣牧養?」網上交流會、「經濟下行的教會發展」交流會、「興起執事,裝備上路」執事培訓、「時代僕人」領袖培訓計劃。 回看這些活動時,既看到了一些自己事奉歷程的變遷,更見到香港教會隨著社會轉變而面對的挑戰,而「教新」總是能夠捉緊時代脈搏作出適時的回應。除了自己有份在台上分享之外,過去十多年亦常以參加者身份安坐會眾席參與不同的講座、訓
鍾樹森牧師
10月28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我的參與由教會普查說起
「教新」在香港是一個非常獨特且重要的福音機構。十多年前在前任總幹事胡志偉牧師的邀請下,我開始參與「教新」的教會普查工作。當時我開玩笑問胡牧師,為什麼只研究華人堂會而不做英文堂會(筆者本身在英文堂會服侍)。胡牧師隨即邀請我加入,並開始英文教會的普查工作。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很欣賞胡牧師的領導力及遠見。 教會普查讓我對香港教會的現況及歷史發展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過去有不少外國朋友詢問我關於香港的情況,我只能以自己的觀察來回答。但隨著教會普查的發展及成熟,我們現在有真實的數據來描述現況及解說發展的趨勢。當我再將中文及英文堂會的數據作比較時,我能更清晰看到中英堂會之間的互動及彼此學習的可能性。因此,作為一個福音機構,我認為「教新」的工作對整個香港教會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他們不單提供牧者及信徒領袖培訓,他們的研究實實在在的幫助教會思考上帝的帶領,及提供實際可行的改變方向。 我所認識「教新」的同工非常有質素。在現任總幹事梁國全傳道的帶領下,我看到他們工作不但非常勤奮,更具有專業性。我很欣賞他們事奉神及服侍人的態度。求主在未來繼續祝福「教新」的同工及工作。我深信他
吳錦波牧師
10月23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教新」40周年感言
左:梁國偉牧師 感謝上主,「教新」四十歲了,回想自己多年來有著「教新」這位牧者引導、培育我在牧職路上前行,感激不盡。 四十,在聖經中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數字: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可一12),以色列在曠野飄流四十年(出十六35),摩西在西乃山上四十天(出三十四28),以利亞在曠野走了四十天到西乃山(王上十九8),大衛作王四十年(撒下五4),「四十」象徵一段屬靈旅程(Spiritual Journey),在這段屬靈旅程中,人經歷曠野的試煉,也經驗上主的供應,並看到自己的努力和限制…… 2008年我參加了第十五屆堂主任訓練課程,當中四位導師:趙錦德牧師、麥漢勳牧師、胡志偉牧師和余慧根牧師,他們在靈修、領導、牧養上給我莫大的祝福,除了課堂外,個人面談、平日問候裡給我鼓勵,並協助我服事的教會設立堂主任和牧師制度,當中感謝胡志偉牧師成為按牧團的一員,為我成為牧師送出美好的祝福。 我服侍的教會也在2009年和2015年參加了「自然教會發展」診斷,導師們幫助我們了解教會的狀況,並舉辦一系列「變革式領導」的訓練給予教會的同工、執事,對我們教會有不少的幫助。...
梁國偉牧師
10月16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新年代、新亮光
恭賀「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簡稱「教新」)四十周年紀念。按《出埃及記》的言述四十年就是一代。據此,「教新」進入了新的年代了。 話說從頭,一群關心香港的教牧同工於1984年5月發表《香港基督徒在現今社會及政治變遷中所持的信念獻議》(簡稱《信念書》)。翌年「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成立...
張國定博士
10月8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教新」四十周年的心靈時間
中間:陳張慧嫈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四十周年的日子,肯定是值得紀念的珍貴時刻——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歡喜快樂!在必然為「教新」感恩歡喜的此刻,也不禁忖思:如果不是用編年線性的時間來理解「上帝的時間」裡的「所定的日子」,我會怎樣繼續為「教新」期待上主...
陳張慧嫈師母
9月30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從執事到董事:我與「教新」的二、三事
再次為「教新」感恩,能持續服務四十年並非易事,一切都有主美意。 記得二十年前左右,當時我在母會啟田浸信會擔任執事,堂主任牧師邀請了「教新」進行「自然教會發展」診斷(NCD)。雖然日子已久遠,但對報告的結果依然深刻。不但反映教會的強項,使我們更有信心落實所領受的。同時也提供了...
周震聲牧師
9月23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我與「教新」的4個階段
左一:黎子謙牧師 第一階段,是作為信徒的我,無意中認識了「教新」這機構,發現他們宏闊的視野,關注香港教會的前景與應變,我便被他們的使命所吸引,訂閱「使命與領導」,並從文章中得到啟發。 第二階段,是作為初職牧者的我,因著「教新」為堂會進行「自然教會發展」診斷(NCD),並後來...
黎子謙牧師
9月17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感恩同行同見證
左二:鄺玉婷博士 感謝神,帶領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走過40年的路! 因2000年香港經濟情況,「教新」和多間機構發起「基督徒關懷貧窮行動」。過往在扶貧機構事奉的我,和「教新」開始了親身的連繫,就在這兩年同心推動中,關懷過萬個貧困家庭,在社會中實踐整全使命。...
鄺玉婷博士
9月2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回顧「教新」、同求更新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成立四十周年,在香港回歸前後這個大時代服事香港教會,在香港教會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在「教新」董事這個崗位上,我想從以下兩方面分享我對「教新」的觀察: 支持教牧和信徒領袖:「教新」過去的工作,既著力於支援教牧、為教牧提供訓練,也著重「信徒皆祭...
陳劍雲牧師
8月18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更新
蒙余慧根牧師邀請加入「教新」不覺已有十多年。一直不敢將參與董事會的工作視為事奉,因大部份成員都是長牧或富經驗的教會領袖,這只是我一個好好學習的機會。 「教新」成立於社會行將出現重大變動之時,一班教會領袖認為有需要聚在一起,回顧過去,探索未來,釐定日後教會的方向,以便能回應時...
羅世光校長
8月11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細水長流,結伴同行
張慧玲老師(右一) 感恩主使用「教新」陪伴我事奉的成長。我受惠於「教新」第一個十年(1985-1994),在九七危機下受鼓勵謹守崗位受訓並作傳道職事。我參加總幹事余慧根牧師親臨的地區教牧團契,又在教牧退修營得靈修指導。「教新」第二個十年(1995-2004)期間我是進入香...
張慧玲老師
7月23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信實伙伴、寶貴平台
袁海柏先生(右邊) 十年前在「教新」慶祝三十周年紀念時,我曾以〈「教新」既是伙伴,也是平台〉為題作分享,表達我對「教新」的認識和印象。十年後的今天,「教新」雖然在領導層和事工上都有新的發展,但她於香港堂會中所扮演的伙伴和平台角色,我覺得仍沒有改變。...
袁海柏先生
7月8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我與「教新」40年
余妙雲女士(右邊第三位) 因筆者在工業福音團契事奉,過去40年來,面對香港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與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有不少合作的機會: 1985年正是「教新」成立的日子,也是中英聯合聲明達成協議一年後。基督教界為回應當時社會和市民所產生的憂慮,於1984年草擬了...
余妙雲女士
7月3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四十年前的歷史由「集思會」說起!
劉少康牧師(第一排第2個) 由於我居於港島,每一個月或兩個月,有一天提早起床,帶著一個期待的心,舟車勞動去到粉嶺的宣道園,因為一個重要的「集思會」舉行。當年一群向國內服事的機構同工,早已有定期集思分享會。後來由於「九七」迫在眉睫,所以擴大接納了堂會教牧及其他機構同工參加。各...
劉少康牧師
6月18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十年人事
左起:梁國全傳道、周震聲牧師、黎子謙牧師 回望加入「教新」的十年恩典之路,一步又一步走到今天。昔日回應呼召,2001年於基層機構服侍,直至2007年與地區教會一起創建福音網絡機構,並成為全職同工。意想不到之後再有更大的轉變,2015年底收到胡志偉牧師邀請加入「教新」事奉。不...
梁國全傳道
6月10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少有人走的「教新」路
胡志偉牧師於2000年7月1日接任總幹事 回望過去的歲月,1999年得到「根叔」(余慧根牧師)的邀請,經禱告與思考後,決意前來「教新」服事,先擔任副總幹事,再於2000年7月1日,接任為總幹事。按照原定計劃,我於2020年底退休,並由梁國全傳道接任。...
胡志偉牧師
5月30日


四十周年感恩特刊:安靜一刻在主前、默念神恩四十載
你若問我,『過去四十年「教新」(本會簡稱)的歲月中,你最大的領受是甚麼?』我會毫不猶疑地回應說,詩篇四十六10「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全地上被尊崇。」總結了兩方面的得著。 一.安靜一刻在主前 無論在任何情況或環境下,神吩咐我們首先要在祂面前靜下來,...
余慧根牧師
5月27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