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在過去兩年舉辦了四次「時代僕人」的課程。蒙梁國全總幹事的安排,小弟有幸參與了其中。當這篇文稿面世時,第四屆已完滿結束了。我試試分享心裡的問題:這是一個甚麼時代?僕人是甚麼意思?這個時代需要一個怎麼樣的僕人?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發展的幅度與速度均是史無前例的。過去一百年縱然經歷了兩次大戰,但是據估計大戰後所生產的財富卻是相當於人類歷史累積財富的總和。可是,全球的財富分佈卻極度失衡。今天世界前十名首富的個人財富以及一些跨國企業的資產值,大都超過一個小國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二十年前還是後現代,如今就已經進入了所謂:「信息化和數位化」或稱為「數位時代、 AI時代」。就聽音樂為例,上世紀七十年代卡式磁帶(cassette),到了八十年代初是光碟機(DVD player),到了 2006年進入了線上音樂串流平台。一位三十歲出頭的年青人,在他的成長中就經歷了如此巨大轉變!這個時代的變更充滿了挑戰、革新和機遇。這就是現今時代的特點吧。
就香港來說,這是一個離散年代。這恰恰見證著時代的挑戰、革新和機遇。香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始就經歷了多次的離散,如六七暴動、八九事件、九七前以及二零一九後等出現的移民潮,都令社會和教會感到人財兩失的壓力。
就基督教來說,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倡議「回到聖經」。這項宗教改革運動不僅動搖了羅馬天主教廷的根基,更啟發了兩個重要而基本的觀念:首先,「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真理。這個認知去除了教會的權威,去除了聖俗二化法,去除了宗教界的特權階級,並且更新了「信徒皆祭司」(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的真理。縱然那時馬丁路德沒有想過要脫離羅馬天主教會的,但結果他與改革宗的加爾文等都被批判為分離教會的大罪人。
另外,「上帝無條件的恩典盟約」(the covenant of God’s unconditional grace )的神學觀。這觀念言述上帝以無條件恩惠與罪人立下盟約。這盟約不僅言述上帝無條件的恩惠,也勾勒出上帝與人雙方的規範和責任。聖經的舊約和新約都見證了人不單屢屢失信和背約,甚至更改盟約:把無條件的盟約改變成有條件的合同。可是,上帝信實地堅守盟約,甚至藉著基督耶穌的道成肉身(即上帝站在人的身分)去完成了盟約的規範和責任。加爾文按著這種盟約的觀念,於1541年頒布了日內瓦共和國憲法(包括了民事法令、政治管理以及教會法令等),規範了貴族與平民的責任。後來影響了十八世紀的法國共和制度,影響了清教徒的信仰,以及影響美國立國的理念。事實上,離散是成長的過程,如嬰兒離開母腹,結婚離父母;又如同一顆成長的樹苖,枝葉茂盛而枝條分散。問題是,在這個離散的、數位AI 時代,僕人具有甚麼意思呢?
按《國語辭典簡編本2021》對「僕人」一詞的解釋,說:「被僱用,供人使喚或做雜務的人。」那麼,對現今的「教牧同工」(即所謂蒙上帝揀選的僕人)又是甚麼意思呢?讓我們看看大衛的例子:上帝「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詩七十八70)。按這個亮光來看,僕人乃是上帝從眾人(信徒)中揀選出來的。
蒙上帝揀選的大衛,蒙撒母耳膏立為王,也許是現今時代僕人的榜樣。這位候命的君主,他並沒有住最華麗的宫邸,吃最美的佳餚,受最一流的訓練,出入也沒有貼身的保鑣。大衛自揀選後,不僅甚麼都沒有;反而,成了亡命之徒,終日活在一種命如累卵的危難裡!大衛從風餐露宿的小牧人,到逃匿山間野嶺之亡命徒,到貴為一國之君;生命經歷了烘爐之火,如同精金一樣。上帝竟會用一種無法忍受的嚴峻方法去對待祂所揀選的僕人。這訓練的確是超乎我們能想像的。然則,走過二十年的重重死亡幽谷的大衛;「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以及手中的巧妙」去牧養上帝的民(詩七十八71-72)。這就是上帝的揀選和訓練。
反觀今天作為「僕人」的我們,接受了甚麼訓練?簡單而言,華人通過兩三年的神學訓練,取得一紙文憑,就蒙教會認可,踏進教牧的行列!今天擔負起訓練僕人的華人神學院,提供些甚麼樣的課程呢?一般而言之,今日的華人神學院都能提供基本的訓練;可是,沒有學分的靈命培育,就難以有甚麼樣的訓練了!在神學普及化的情況下,神學課程越趨實用化。其利弊立見。它提升了信徒的宗教教育以及基督教信仰的知識。在利的方面,普及化的神學幫助了牧養和培育信徒。在弊的方面,本來由地方教會負責的宗教教育(如主席、領詩、查經、聖經書卷導讀,甚至兒童、青年、夫婦和耆英等)課程;因為幾乎為神學院包辦,致使不少的教會的主日學人數萎縮甚或停辦!並且,神學課程大眾化,也勾勒出神學院的問題,對教牧的專長、專業、專責的專注的訓練和培育。這就是重要而基本的責任。在職的教牧常感到難以應付會眾所提問的信仰問題:例如貧富懸殊以及政治兩極化等。當今世代已不可能單憑幾節經文就能打發那些對信仰、對社會存疑的信徒!觀乎此,教牧應當曉得所受的那點點神學訓練,實在不足應付當今巨變的時代。
上帝揀選的大衛,經歷深沉而火煉的訓練,以致他能擔當那個時代的僕人。這個時代的僕人又當如何呢?作為時代僕人當知道「訓練」不能止於神學院的課程,乃是一生之久。倘若這是一個充滿挑戰、革新以及機遇的離散、數位年代,那麼時代僕人必須謙虛接受自己的缺乏。我們需要不斷更新學習,靈活變通去應對各式各樣的挑戰,與主內肢體建立誠信的友誼,珍惜與團隊、與教會間的配搭以及合作,調較服侍的心態和視野。教牧的服侍要看重的是:每一個人(無論性別、年齡、階級)的需要;不要偏重人數,更不要偏執於製作和推動所謂的「事工」,即如花樣多端的活動或節目。
就學習來說,教牧要畢生努力。在閱讀方面涵蓋的是文稿、期刊和書籍;內容方面要求的有:神學、解經、牧養和靈修等;更要求涉及的是:文學、哲理、時事、金融、政治、心理和個人成長等範圍。問題是,怎樣可能做得到呢?倘若每天閱讀三十分鐘(除了主日),一週就閱讀了各種刊物三小時,一年下來享受博覽群書之樂。人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點不錯。沒有閱讀的傳道,信息空洞無料,內容空泛無味,爛GAG聲大無聊(GAG即笑聲)。這也是一點不錯。
就看重每一位會眾來說。教牧怎樣能夠認識每一位會友呢?這個問題,應該是服侍中最基本的。這基本工就是通過「家訪」的關愛。一間二百人的教會,若四位同工每週家訪一次,一年下來就能家訪全會眾一次。為何要家訪?因為教牧走進了一個家庭,真實地與受訪家人的老少見面認識,聊天、聊信仰;還有,教牧同工能誠摯的匯報和配搭,一同具體地了解和關心個別會友的需要,以致能為他、為她、為他們的家人祈禱。事實上,今天政府社會福利處也看重家訪的工作;社署職員會安排約見申請人和進行家訪,以查核申請人的實際情況。為何現今教會會忽略這個基本的責任?為何教牧沒有藉家訪去認真而實際的認識和關懷圈中的羊?
這個「時代僕人」的質素,就是要靈活變通去應對各式各樣的挑戰。若試用一句話說,就是「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上帝著重的是品性的培育,以致僕人們具有主耶穌所說的「要靈巧像蛇,純良像鴿子」的質素(太十16)。誠如大衛能「按心中的純正以及手中的巧妙」負起時代重任(詩七十八71-72)。
(此文原刊於第90期《使命與領導》,2025年1-3月)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特約同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