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疫情下牧養的反思


  疫情下的香港,人人戴著口罩。口罩下的教會生態與面目是怎樣的呢?


  在疫情下,香港政府禁止了實體的聚會;香港的會眾好快就適應了網上的各種活動,如崇拜、祈禱、團契、查經和會議等。教會的領導卻期望能盡快恢復實體的聚會。為何如此?這是值得深思的。華人教會一直鼓勵不要停止聚會。實體聚集的確是有益處的,比方每週見面或傾談都能增長友誼,也能較容易關顧會眾。從牧養的角度去看,教會回到固有的、習慣的牧養模式。可是,在疫情下實體聚會停止了,牧養似乎也休止了?如今實體聚會已部份重開了,但是人數和奉獻都大幅下滑!這個時刻,還是記望著昔日的模樣!抑或要重新思想牧養的職事。


  教會牧養一直以來側重的是事奉。所謂「事奉」乃是鼓勵或要求會友參與教會的各項事工或活動,其目的本來是服侍人。然而,教會往往只看重事工活動的次數和參與的人數,卻忽略了「人」,比方洗樓(逐戶拍門傳福音),派發單張,派福袋等事工雖然有其意義,但在疫情下這等活動成了騷擾!再者,若我們能夠客觀地看看過去兩年間教會的牧養記錄:在電話問候,關愛老弱、病患或失業的肢體,與個別會友的交往,探訪家庭等事工上實際接觸了,關懷了多少位會友!遺憾的是,有些教會竟然連記錄都沒有!這些年來,教會都以事工為重,「人」倒淪為了工具。這種本末倒置的牧養模式,概括在一句俗語,說:「只見身郁,不見米白」(這句話形容成效不足。以前的米很粗糙,需要舂細以後才能食用。有人賣力舂米,舂坎裡面的米卻不見白)。在疫情下反思如斯牧養模式,叫人倍感神傷和困擾!牧養,究竟是甚麼?


  讓我們好好思想:不可替代的牧養事工是甚麼?讓我們重返聖經的教誨去省察牧養的基本模式是甚麼?昔日筆者牧養的教會,有許多愛主又成熟的肢體分擔了教會的教導事工,如團契、主日學和主日崇拜講台等的信息。一個主日崇拜,筆者聽了一位醫生的證道;翌日,在該醫生的診所裡等候診治。那時,心中起了疑問:我能做的,醫生也在做;可是,他能做的,我卻不能!不禁自問:牧職是甚麼?所謂「牧職」乃是回應神自創世的召命(弗一4)。這個召喚乃是給普世的人。因此,牧職不在乎「做」與「不做」,也不在於「能」與「不能」,乃是要把神的宣告(記述在聖經裡的)說得清楚明白,讓聽見的人能在他/她的生命中回應神的召喚。這就是宗教改革時的醒覺,說:「信徒皆祭司」。


  楊錫鏘牧師的著作《召命》中(227-228頁)引用了畢德生牧師(Eugene H. Peterson)的見證。畢氏獨自牧養一間教會,事無大小都由他主領;一次他患了重病休養在家,康復後發現在他患病期間教會運作如常,從主日崇拜、祈禱會、大小會議,到聯絡和接待外來講員等都妥當。畢氏心底生發了疑問:教會是否需要牧者呢?牧者當做些甚麼?畢氏一再思想,他肯定了三個不容被奪的牧養工夫:即祈禱、研讀聖經和關懷肢體。讓我們粗略地思想這三項基本的牧養事工:


  祈禱。誠如保羅說:「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八26)。聖靈知道我們的輭弱,為我們祈禱,也替我們祈禱。簡單而言之,所謂「祈禱」就是全然信靠和經驗神。彼得教誨門徒說:「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4)。祈禱和傳道是一枚銀幣的兩面:向神述說我們的事(在聖靈裡的祈禱),向人解說神的事(藉聖靈宣講基督的救恩)。要專心一事:回應神的召命,在牧養的職事上服侍這個世代。


  研讀聖經。在現今的職場上各行各業都充滿了無休止的挑戰,牧職也無例外。然則,唯獨牧者可以在工作期間公開的研讀聖經。這是從事牧職的一項恩典。誠如斯托得(John Stott)在他著作Between Two Worlds 指出,講道就是在兩個世界之間的服事:既把聖經的世界帶到今天世代,也把會眾帶到聖經裡去。事實上,經年累月扎實地研讀聖經乃是預備一篇講章的基本工夫。傳道者要有「道」可傳,就不能不好好的、專心而仔細地研讀神的道(約五39;羅十17)。金新宇牧師(1919-2018)在安息前幾年謙遜地分享說,他讀了聖經一百二十遍。這個決定是自1954年出任香港大學首位華人工程學院院長時開始的,且一直堅持這個習慣。他說讀經多少篇並不是自誇,乃是鼓勵生活忙碌的肢體們每天讀聖經。於此,願與眾教牧同工共勉,計劃每年至少要把聖經讀完一遍,甚或兩三遍。


  關懷。所謂「關懷」就是與會眾聊聊天,與他們做朋友(約十五15)。當然在肢體有需要時(如病患、失業、情緒或經濟困擾等)關心和探訪是重要的,但是閒話家常,聽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需要更是重要。若以一間有六個教牧同工、三百會眾的教會為例,每一位教牧同工負責關懷的:只是五十位會友(包括了夫婦和家庭)。若一年有五十個探訪週,一星期只是探訪一位會友(一對夫婦或一個家庭)而已。若有人說現今香港居住環境擠迫,會友又忙碌,真的好難探訪。這是可理解的。那麼,是否可約見個人,傾談聊天呢?「關懷」可能是發生在教會內的相交,但更具體而實質的乃是走進社區,走進肢體的生活圈裡去。


  以上所述三項牧養工夫乃是緊緊地扣在一起,確實是不能替代的專職。在疫情下,我們不僅要更新牧養的思維,而重要的是實踐牧養模式的更新。「回到聖經」乃是宗教改革時的口號和精神,也實在是今天教會的基本路向。




作者為Amigos World總幹事及「教新」特約同工



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