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從信徒移民看領袖培育的挑戰



  香港教會面對2019社會運動後的疫情與移民帶來的衝擊,人心四散與流散不定的教會生態,教牧要作出適切的應對與牧養對策,實在疲於奔命,有時難以掌握當中的變化。


  「教新」已於11月11日舉辦「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發布會,交待有關2019社會運動、疫情及移民等對堂會的影響。此文主要先分享有關信徒移民方面的數據,在越見嚴重的移民潮下,思考牧養對策與堂會應對。至於,教牧移民方面,筆者將另文探討。


信徒移民嚴峻


  由於資料搜集是以堂會為單位作出回應,而堂會此階段不會有具體實際數據提供,因此,有關問題是以堂會察覺會眾移民意向為主,當然亦會有會眾主動告知堂會,包括已經移民、準備將會移民、考慮移民、清晰明確表達不移民。我們以不同方向探討數據的運算與統計,符合科學的方法得出合理的演算與解讀。


  以下圖表顯示,發現整體教會有60.5%的堂會有會眾已經移民,人數佔2019年3月時(268,822人)的11.4%,即30,646人。此外,79.6%的堂會另有會眾已有具體的時間表準備移民,人數比率為11.3%,即30,377人,兩項合共佔22.7%,已達61,023人。至於清晰明確表達不移民佔57.4%,值得留意的是考慮/不確定仍有19.9%。從這個數據推測,未來信徒移民的合計將會是兩至三成,甚至超過三成,情況頗為嚴峻。




  此外,不同規模的堂會,會眾的移民意向亦有分別。堂會規模愈大,已有會眾移民的機率自然較高,由7.4%至14.8%不等;而準備移民比率則於10至12%之間,考慮移民由18.1%至22%,特別的是100人及50人以下堂會分別有21.5%和22%,反映100人以下小堂會存在人數變動的擔憂。(參下圖)

  至於堂會對會眾移民意向的回應,最多的是個別輔導 (66.9%),其次是講壇教導 (44.0%),第三是資源轉介 (42.7%)。很明顯,雖然信徒移民的原因或許大致相近,但是透過個別輔導與關懷較為受落,亦保障私隱,給予足夠的分享空間。(參下圖)

培育人才作準備


  香港教會面對信徒移民,除了堂會經濟之外,即時呈現情況是加劇領袖斷層。問到有關「貴堂會在面對前景時,認為需重點加强的事工/培育」,在14個選項當中,領袖培訓列為首項需要,這是可以理解,亦是切合實際情況。(參下圖)

  《關係式領導》作者沃爾特‧賴特(Walter C. Wright),提出領導力是關乎五方面:影響力與服侍、願景與盼望、品格與信任、關係與權力及倚賴與承擔。其中培育領袖品格是首要任務,領導源自於品格,品格是領導的脈搏。「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信念、毫不含糊地表述我們維護的價值取向。然而,始終是我們的行為,告訴別人我們有甚麼信念和品格 ……誠信(integrity)是領導重要一環。」(61-62頁)沃爾特‧賴特指出領導更是一種發揮影響力的關係,領袖影響另一人行為、態度、願景、價值取向或信念。然而,這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關係。


  這樣,教會培育領袖就不能以「救急」的心態去回應當前的不足,而是長遠的生命培育,不是以量取勝,而是生命質素及領導影響力。或者,我們可以從士師基甸面對强敵米甸人當前的處境,作出反思,「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太多,我不能把米甸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向我自誇,說:是我自已的手救了我。』(士七:2)後來由三萬二千人剩下一萬人,但仍是太多,所以耶和華吩咐基甸帶他們到水旁飲水,憑他們飲水的姿勢作分辨,最後只有三百人被選上同往爭戰。


  神的看法很多時與我們的價值觀不同。人數是代表力量,有其重要,人才濟濟也是安全感,給我們得勝的把握。當然,有時人才培育了,現在有因為移民而缺少了領袖,甚至「後繼者」會有變動,前面挑戰重重。然而,今天我們更需要屬靈的洞察力,辨識時勢,祈求智慧,繼續與用心栽培而不是「生產」領袖!


  最近閱讀林鴻信教授的《神學旅人》,書中提到林教授有一次造訪新竹區泰雅爾教會,訪查他們於1972年聖靈復興運動的情況。發現人們共同心聲是,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聖靈就來了,因而感到無奈與傷痛,是指缺乏人才,「因為『還沒有準備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從來沒有在準備』。」(35頁)。這個經歷對我們的提醒,就是當考驗與復興運動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的「飲水的姿勢」其實正反映心境與儆醒。或許,我們可以自問:「我正在準備中嗎?」。



  在此條提問當中的其他選項,堂會認為需要加強的重點事工,領袖培育之後依次序分別是團契/小組、傳福音、青年牧養及堂會崇拜等,筆者理解有關加强「堂會崇拜」,一方面可能由於疫情下的虛實牧養有關,另方面是一些堂會因應政治氛圍的轉變,將堂會崇拜模式轉變為小組家聚等型態。   另外,關於教會選擇「社會關注/參與」、「教會歷史/神學」為首三項需加強事工/培育,合共比率分別是4%及2.3%,可以看到堂會因為要應對眼前情況而將它們放得較後。按問題設定所問,雖然教會未必不重視或只放於中度位置,但面對未來,教會似乎需要在這方面有更高的關注與牧養/教導。領袖需要具有廣闊的社會視野,對教會歷史及神學有更深的認識?!


結語


  面對處境遽變,不少信徒移民,我們難以評說「去或留」的好與壞。一方面,信徒實際處境各有差異之外,另方面,未來前景確實充滿難以掌握的變幻,誰敢一刀切說,未來自己會如何。當然,我們怎樣持開放態度去分享與分擔,是不容易卻需要智慧去辨識的。


  如今實際情況是,不少堂會有主動探討應變與牧養上的調整,亦有一些教牧不知從何入手,陷入不安與疑慮。然而,無論會眾選擇去或留或是繼續觀望,作為教牧領袖,在艱難中堅持牧養,銳意栽培領袖,成為十架門徒,極富挑戰。


  最後,筆者以發布會中扼要回應:「領袖培育、聚散同行、敏捷應對、無懼變改」,與你共勉。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