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新思維與舊操作 - 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見聞

筆者先後參與假吉隆坡(第六屆)、澳門(第七屆)、印尼峇里(第八屆),與這趟於臺北舉行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8月22至26日)。有來自70多個地區1400多位與會者(其中香港赴會者超過200位),聚首一堂,商討主題「國度.榮耀.使命 -改變為基督」(The Glory and Misson of God – becoming radical disciples of Christ)。

正如台上講員提及,中文與英文主題是有落差的,正因為華人教會普遍對 radical 有所保留。「激進門徒」(radical disciple) 不被接受,於是斯托得(John Stott) 離世前著作,中譯本改為怪模怪樣的《世界在等待的門徒》(The Radical Disciple)。筆者對此不敢恭維,唯有我們正視問題 (摒除對激進的偏錯成見,返到根源),才有成長更新的空間。現今常見是華人教會同樣玩語言偽術,把未能接受的新思維翻掉了,於是 missional 的「使命導向」,與傳統注重差派宣教士的思維沒有兩樣,「改變為基督」還是傳統個人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次大會節目安排,參考2010年南非開普敦舉行第三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做法,以8人一桌方式,針對7個重要「行動研究及模式發展」(ARMD)課題進行討論 : 青年、家庭、堂會為本的門訓、職場、教育、社區服務與文化媒體。對一些從未涉足這些課題的同工來說,數日內要明白與消化這些不同事工的理念與實踐,確實是一項挑戰。相反,對另外那些已在前線的工作者而言,同桌交流則流於表面而不夠深入。因應組員之間差異,圓桌對話要於有限時間進行,只能喚起關注卻難以有具體的行動方案。

筆者欣賞與肯定朝這個方向所作嘗試與努力,然而新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落在舊有思維的講員身上,操作方面就出現重大落差了。這些「行動研究及模式發展」組的講員,要就該組2至4個單位研究個案,向與會者進行解說、評論與建議。可惜若干講員,不能扮演「代理人」(或「中介者」) 角色,甚至對所分析個案有所「誤解」(misrepresent),較明顯是「社區服務」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與教育對「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兩位講員根本不理解香港現今的「場景」(context),於是有關評論就「離地」(out of context)。筆者向「教會關懷貧窮網絡」負責同工了解,講員根本沒有直接接觸與了解,只從有關報告作了解分析,難怪會出現這個現象!倘若是學術研討會,回應者只要就對方發表論文作出評論,但「行動研究及模式發展」個案,豈能只以文件或網頁就能深入了解 ?

另一要思考,就是研究個案是否需要「成功」才能分享 ? 就以堂會為本的門訓為例,四間堂會全是所謂「成功知名」堂會(新加坡聖約播道會、香港播道會恩福堂、馬來西亞美里福音堂、加拿大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正因為研究個案與大多中小型堂會經驗相距甚大,反而帶來「原則轉移」的困難。按「自然教會發展」(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 的理念,模式不能移植,只有共通原則可以轉移。其實,一些嘗試而有可能的失敗個案,同樣可成為學習教材,讓我們不要再重蹈覆轍。何時堂會、機構、神學院與差會等,能夠不卑不亢檢視成敗得失,我們才有更新的盼望 !

大會一連數日早上,負責釋經講道是來自新加坡聖約播道會的「領袖導師」(leadership mentor)曾金發牧師(Edmund Chan),他的信息對與會者及我,有很好的屬靈餵養,這是予以肯定的。筆者憂慮是華人教會應朝向多元的門訓發展;倘若不少教牧與領袖仍停留於「某確類」(a certain kind) 單一模式的「跟風抄襲」,很大可能未見其利而先見其害。筆者稍後會就此撰文討論。

另一可以思考是籌備者戒除編排過度,假設有好多重要課題要與會者知道及參與,於是七個「行動研究及模式發展」課題全部涉及與討論,於是我們只有廣度,卻沒有空間讓與會者,能與其它地區同工在共同關注事工作出結連與討論。籌備者要重新反思不要為受眾預備過多,這反而有不良效果;籌備者只要提供方向與框架,更重要是引導與會者有自發自主的動力,下午時段有自由參與的空間,信任與會者能善用時段,各取所需,而非扁平化地吃同樣食物。

整體而言,今屆大會較過往有所進步,筆者肯定籌備者與工作人員的付出。筆者就聚會的評論,只想有關方面於未來能作出改善。如是屆華福大會,講員年輕化確是有所進步;只是與會者則是資深與年長同工佔比例較多。華人教會文化仍是重男輕女,華語聚會主要講員姊妹欠奉。於現今重視男女平權的世代,又非教導聖經,大會編排宜考慮多些姊妹台上的參與。完了華福大會,見了些海外老友、見識不同地區教會實況、多了不同事工資訊;然而抽離了「場景」(context),華人教會是否只關心本身實力與人數如何,卻漠視了世界在急速變化,而我們討論的內容刻意迴避了華人「身分的政治」? 筆者沒有答案,只提出我的問題 !

胡志偉牧師(左二)攝於8月11日「聯合職場調查 2016 ─ 調查結果發布會」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