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半路中途的教會

  思考教會這個課題時,華人教會容易走向兩極:一是正面論述成功且榮耀的教會,另一則是負面論盡教會不像樣與種種醜態。

  「辨證式思考」(dialectical thinking) 是筆者用作思考教會的論述,乃是「正反合」地從不同角度檢視教會。當我們觀察現今地方堂會的「實相」(as it is),又對照聖經教導大公教會的「應然」(ought to be),就得承認她真是「半路中途的教會」(the Church on the half-way)。

  天主教教會描述教會是「旅途中的教會」(the pilgrim church),可惜華人教會對這方面的思考不多。有一本書 The Second Incarnation: A The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Church (1992)談及教會三個基本觀念:基督的身體、旅途中的教會、聖靈的團契。作者Rubel Shelly認為教會身份的確立,不應注重制度組織,而是回歸人格化的教會。教會論,宜從基督論引申,教會應是基督第二次道成肉身的體現。

臨時過渡、走得輕省

  首先,教會理解本身是「臨時過渡」(provisional),並非永恆長存。上主國度與聖言是長存,但教會不是。孔漢思於《教會發微》(The Church,1976)這樣明言:「不可能談論基督徒群體或教會作為『神國在地』,『神國的現在式』,『神國的先驅』。同樣是錯誤,即或是出於良善動機,教會能建立上主國度,並在地上不斷伸延,或竭力要達成。畢竟,教會祈求不是『讓我們成就你的國』,乃是『願你的國降臨』。」(英文版,130)

  教會與神國有密切關係,然而近十多年以來,香港教會卻偏差地重堂會而輕國度。教會領袖甚至把「臨時過度」的堂會看作「萬年長存」的王國。新約信息的中心思想是「耶穌基督與神國」,而不是以教會作為中心。

  教會既是短暫、臨時與過渡式,孔漢思認為我們不應要求過多,這樣只會使教會本身更為疲弱,甚至失敗。相反,當教會意識本身並非目標所在,她只是在神國度被人發現,她才能生存。教會不會對本身有過多要求,因為她已認知教會不是確定性且常存的城市。「教會肯定會失望,倘若她看本身為終極與確定;正因為她是臨時過渡的,她才有盼望。」(137)

  今日走天路的教會需要反思 : 我們為何走得疲憊不堪 ? 是否我們帶了過多行李去旅行 ? 當前路越來越崎嶇難行,我們作為地方堂會、宗派、機構、辦學團體等是否要有所斷捨離,才能輕身上路 ? 我們若要死抱資產不放,我們就把行裝看得重要過完成旅程 ? 我所屬的堂會、事奉的機構有朝一日會過去,不是問題;重要是上主國度長存。地上堂會過去,不能長存;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弗所、腓立比等教會已成過去,但上主國度仍能在地上「不受攔阻地」(unstoppable)進行。

堂會王國、走錯方向

  當華人教會容許社會學、市場學、管理學或心理學等來詮釋教會,我們肯定是走錯路。畢德生於《復活的操練》指出「以本體論的觀點了解教會,就是了解教會的所是,而和教會的所為無關。」(145) 我們確實需要回歸「本體論的教會」。筆者並非否定「所有知識皆是上主的知識」(all truth is God’s truth),這些知識真理有助我們發展事工。

  過往,有段年日,教牧與神學院教授的失職(當然包括本人在內),就是縱容實用主義取代神學來定義教會本質。我們更把教會論等同成功教會論述,不自覺地把教會偶像化了。當某間堂會有驕人的業績,這間堂會就要「上市」,公開其成功方程式,讓公眾「認購」。過了一段時日,這間「上市堂會」表現失色,就有另一新上市的取代,於是又爭相「認購」。這些「認購循環」於堂會不斷出現,教牧同工的轉換,就意味著堂會的「股票組合」重新變動。

  今日,華人教會面對的試探,就是把「堂會王國」自我誇大。看看任何一間堂會的主日崇拜,倘若講壇的信息常常是與教會事工有關,講道只為了推廣堂會事工與異象,我們就要好好反思是否走錯了路?筆者當然不反對有時有些信息與教會有關,但把聖道用作服事「堂會王國」就是神學的偏差。按照孔漢思的論述 :「教會的宣講應如同耶穌所宣講的,她宣講的是上主的管治,而教會真誠繼承耶穌,宣講基督的管治。」(135) 教會要服事「上主的管治」(the reign of God),而非以本身作為中心。

  教會只是國度的載體,而地方堂會不是以出席人數、建築物與流動現金作為身分的建構,乃是謙卑地為神國作見證。正確理解「教會增長」不是某間堂會有亮麗的業績公布,乃是整體「上主國度」的成長。一間堂會的過度發展,可能不值得慶祝,反是要提防,因為這不正常的發展危害了整個樹林。

  「堂會王國」把本身看為終點,於是信徒不再上路,住在豪宅式堂會好得無比,成為別人羨慕的品牌,教會走錯方向,建造了自戀式王國。不少堂會開始時,走得不錯;然而成功的試探,就是把「恩典貨品化」。這間堂會的成功故事,其實是恩典的載體,但領袖把這些禮物當作股份,供人認購。失掉本體論的教會觀,這種市場運作不受批判,更在某些神學院當作「顯學」。不少神學院的「教牧學」淪為牧養市場學、牧養心理學等,失掉歷史與神學的教會觀。

總結

  當教會重新承認是「半路中途的教會」,不是以發展本身為目的,乃是為著上主國度而存在;她遇到挑戰是不以自保或利益為首要。教會接受行天路時,偶會失腳跌倒,甚至犯罪失敗,這些並非重要,重要是繼續上路,行在正確方向。教會領袖不用介意信徒與外人對教會的所有批評,因為教會本身是罪人召集在一起的所在。堂會要拒絕把本身發展為「堂會王國」,自我誇大,從而失掉初心及原本面目。「旅途中的教會」,就是一群屬神子民,此時此地忠信上主國度,不計較本身榮辱,行完其路程,榮耀上主。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