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教會的團組發展


  香港教會的發展有其生命的週期,面對衰退前後階段,老化與流失日趨嚴重,對小組/團契(下稱:團組)的發展帶來衝擊,尤其是青少年及成青團組,教會群體的凝聚與動力亦處於倒退。

  與此同時,我們面對的處境,是疫情下的虛實整合與後國安法下的信仰生活;情景是移民潮再現、政治遽變及人權自由有新規限等。教會團組在如此的狀態下,怎樣發展與變奏,靈活轉化,以致信徒彼此間仍能「聚散」得宜,活出使命。

  誠如《蛻變教會》一書指出,團組的發展不在乎其名稱與形式,而是造就生命,建立門徒,「不管甚麼名稱、哪種方法,小組乃是叫生命蛻變的做法,目的是讓信徒生命連結,在信仰上趨向成熟,投入神的使命。」(234頁)

  根據教會普查反映,若以15歲或以上,2019年崇拜出席者當中有參與團組的比率首現下調現象。縱觀之前歷屆均有上升,由47.3%至50.6%,但於2019普查顯示,出席比率略有下降至49.3%。

  近五年「自然教會發展」(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測試堂會的數據反映,他們在八個優良特質當中,整全成長的團組[1](Holistic Small Groups)一直都是最弱的一項。雖然2019年有47.86數值,比對之前略有改善,但卻仍未達至50數值的平均表現(35數值是代表警號,65數值是代表優良)。[2]可見,團組的發展仍有待改進。(見圖1)

圖1

邁向健全發展

  NCD指出,一間堂會要有平衡與健康的發展,八個優良特質需要達至健康的水平或以上(50數值或以上),而堂會若要持續提升質素,便要針對其中一些弱項,思考適切的對應策略與行動方案,才能漸漸成長。我們建議堂會可以每隔大約兩年再做一次評估,從而了解過去期間的跟進對策,帶來的改善與否。

  堂會的狀況各有不同,若要從「整全成長的團組」作出改善與提升,便要先參考測試中所得的數值,再從自身處境作出分析,進而了解本身的團組狀況,找出對策及落實行動的方案。例如:「在我所屬的團契/小組中,經常花大量時間在與我無關痛癢的事情上。」堂會要檢視團組的相關流程及內容,填卷者(你的堂會領袖)為何給予較低的數值,而此正是反映他們並不享受小組的生活,團組的內容安排並不能滿足需要,期望有所落差。

  施瓦茨(Christian A. Schwartz)在《生命添色彩》討論有關團組的運作,指出它就好像教會一樣,需要有良好的特質,從而培育成員的頭(思維)、手(活動)和心(情感)的良好發展。從這三個範疇,不單是關乎如何訂定活動和計劃,而是每位成員參與的成果。假設你的團組在「心」方面獲得較少的培育,你可以作的貢獻,是真誠的分享。如果在「手」方面獲得較少培育,請鼓勵大家參與集體活動。又或是「頭」方面是你的弱項,請以辯論和事實激勵大家。(117頁)

圖2

Church Leades 網上的一篇文章8 Pitfall Small Group Should Avoid,提出小組應要避免的八個陷阱,教會的團組不是一般的功能或事工小組,而是信徒能夠從中認識、展現及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並且從中彼此建立關係,一起禱告與服侍他人。在團組聚集的內容編排上切勿偏重只做某一內容,要留心在查考聖經、親密關係建立及對外服侍等方面,作出平衡的鋪排,便能達致培育組員,建立互為彼此的關係。

  《蛻變教會》一書講到〈相交意願〉的其中一段,提醒我們不要被事工所主導,卻要刻意建立關係的環境,「關係不是從事工出發的,但事工能從關係出發,甚至可以說,應該從關係出發。關係從人出發,我們不想以事工來代替自然孕育的關係,卻可以透過事工來維持關係。」(159頁)

滿足牧養需要

  筆者這幾年於「教新」向堂會講解NCD報告的經驗,發現不少堂會正在面對團組發展的停滯,除了內容和時間安排上有關係之外,這亦與堂會的虛弱發展有關,組員逐漸流失,增長緩慢,甚至停滯,在短時間之內難以有妙藥良方快速回穏,只能思考怎樣變奏,滿足牧養需要。

  近年,教會的青少年持續流失,青年事工衰落,突顯新世代與上一兩代的隔閡,在牧養方面亦有支援不足。青少年人面對社運與疫情下,除了學業有極大壓力之外,身心靈亦需教牧領袖及長輩的具體關懷。

  根據《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有關青少年流失原因,在14個項目中,首位是學業壓力59.8%,第二位便是堂會牧養支援不足57.2%。香港的青少年經歷反修例運動的洗禮,思潮起伏,對前景感擔憂,就業問題及家庭成員移民等,教牧要思考於常設團組內或以外,安排適切的分享平台,以個別/小組約見,分享與代禱,達到埋身牧養的果效。(見圖3)

  無疑,青少年的牧養甚具挑戰,復興之路仍是遙遠,然而我們總要從現實的艱難中起步,與之搏鬥。誠如路恩哲(Andrew Root)在《青少年牧者潘霍華》一書指出,我們經歷的團契生活有甜美也有「不協和」(discord),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與困難,要與它搏鬥,「由實體及有形體的個體組成的又真實又活潑的羣體,總是跟不協和搏鬥,在失調這坑洞上搖搖欲墜地踏着鋼索走。」(280頁)

圖3:堂會認為青少年流失的原因,2019

  此外,25至44歲的成青,往往因為工作忙碌及婚後家庭等適應情況,團組的生活不穏定,容易流失,不少暫時離場。堂會不要因他們少有出現而放棄聯繫,其實他們仍心繫教會。外國有研究顯示,當他們的孩子漸漸長大,亦會有重返教會的機會。

  然而,若比較這群成青群組(25-44歲)在全港及教會的人數比率,教會只有25.2%,比全港的29.9%還要少。此類成青在建立家庭之後,面對夫婦相處與子女成長的培育,生活壓力甚重。近日,香港移民潮再現,堂會可以藉此聯繫他們一起,方式未必需要按原先團組,可以透過連串講座,讓他們能在其中暢所欲言,分享去或留的抉擇及互相交換資訊等,或許能將他們再一次重組起來,從中牧養與支援。

  對於成青已婚群組來說,家庭祭壇的建立十分重要。無論怎樣忙碌,鼓勵他們嘗試開始,逐步建立祈禱與讀經,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從中得以牧養,這是父母不能迴避的屬靈任務。麥張偉芬在其著作《家庭祭壇》指出,「家庭祭壇確能使家人覺得被關心和愛護,並且幫助我們每天都能領會上帝的同在,這種喜樂在這步伐急促,家庭關係薄弱的社會裡,帶來既持久,又珍貴的屬靈成長片段。」(13頁)。近年,不少青少年到外地進修,父母亦可透過視像聯繫與關心,按時分享靈修資料及一起禱告。

  在另一方面,教會可以因應信徒的階段需要,設立一些非常設小組,雖然它們未必是恆設的,但卻可以發揮團組牧養的元素,補足他們在團組失效下得到關顧,例如:金齡成長小組。隨著人口老化,教會的金齡人口(50-65歲)亦逐漸增加,他們正是進入退休前後的重要階段,堂會可以為這群金齡一族開設小組課程,於「身心社靈」方面給予培育,使他們有所裝備,在餘生仍能有發揮與貢獻。堂會可以將這類金齡信徒組成同行小組,運用相關的教材,注入小組中,讓他們定時相聚分享;也可以安排適切講座,鼓勵他們有不同的聚集與活動、如遠足、分享養生之道、退休煩惱、治療身體痛症等,使一些已沒有團組生活的信徒,在其中得以牧養。

結語

  毫無疑問,教會團組是培育生命的「非常基地」,平衡健康的成長固然重要,然而,在迎向未來更多的不確定,我們要接受當下的信仰生活已經不像從前,團組的發展與變奏,或要走出既定的框框,讓不同群組在其中得以結連,跟隨基督,同作主門徒。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副總幹事

註解:

[1] 團組是指團契及小組,因為一些堂會只有小組,一些則仍有團契與小組並存。

[2] NCD優良特質的數值是反映堂會在該方面的表現,數值不是分數,而是以65數值為優良,50數值為平均,35數值則是欠佳及急需跟進。

![endif]--![endif]--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