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更新教會的想像

  一場新冠肺災,持續接近一年帶來全球停擺,各項正常運作也要被迫調整。教會的正常營運,無可避免地也受到極大的衝擊。與其等待有朝一日可以如常聚會,教會領袖需要更新想像,看待現今時勢為難得「重新啟動」的時機。



由「地區聚集」轉為「流散群體」


  疫情一來,暴露了現存組織的脆弱性,也考驗堂會組織的應變能力。突發災難,教會正常聚會因著各地政府的「限聚令」或「禁足令」,要作出改變,由實體出席轉為線上觀看。


  當我們重新理解「教會不是場地」,所有堂會於疫情下一旦連線上網,其影響範圍不再局限本地了。舊有思維是信徒移居流散往另一城市,我們建議這些信徒落地生根,投入當地教會生活。現今範式轉移,尖沙咀或烈治文堂會已把崇拜節目無遠弗屆傳送到信徒家中;這些信徒又可繼續以流動通訊程式與原有組員保持交往。


  網絡年代加速了「世界是我的牧區」(約翰衛斯理名言) ,教會領袖重新定位其堂會的地區性,卻不局限其牧養擴展至全球任何角落。我們的羊在哪裡,堂會的關懷與宣教就伸延到那處。




由「專責事工」轉為「整全使命」


  不少華人教會把歐美教會的專業分工,不適當地全盤照抄,結果帶來是各自為政、資源爭奪、果效不彰。


  傳統把「差傳」、「佈道」、「社會關懷」、「款待」、「院牧」等事工分割,各有各做,互不干涉。疫情蔓延下,這些人為界限、部門分工已失掉意義。當東南亞某個貧困地區族群欠缺抗疫物資,美加華人教會為此捐贈,這是「差傳」,也是「社會關懷」。當有海外留學生或外地員工因為隔離政策而未能歸回原居地,有堂會安排信徒家庭提供膳食或短宿,這是「款待」,也是「佈道」與「社會關懷」。


  耶穌的「整全使命」,從來不用「出師有名」,也不玩弄語言遊戲。是時候,我們不再把服事對象歸類劃分,乃尊重每個生命,按著對方具體需要而提供服事,並非照著堂會議程的次序運作。


  教會領袖要告別「見樹不見林」的專業思維,宏觀大局,靈活應變,才能適應疫災後的現實世界。


由「營運節目」轉為「自養自傳」


  過往廿年,不少牧者與信徒的理想教會為「優質聖殿」模式。只要聖殿越起越宏偉,節目有質素有吸引力,就能保證客似雲來,奉獻不絕。


  疫情導致「優質聖殿」模式失效。等人來的堂會已變得不合時宜了;當然堂會可把原有聚會轉移網上,仍想以吸引節目作招攬。


  「優質聖殿」只會助長消費文化,養成大量安心做旁觀者的信徒,並非立足於新常態下的基督門徒。真正經得起考驗的、且能代代相傳的教會是建立獨立思考、並能不斷學道的基督門徒。


  迎向亂世挑戰的門徒,不再以安於現狀,只顧本身安危為優先考慮。盛世信徒以堂會為其信仰身分之所屬,亂世思維則透視「營運節目」的堂會導向只會產生平庸宗教消費者。災難後倖存的是能「自養自傳」的堅實信徒群體。


  這三個想像帶來未來教會新一頁 !




(文章刊於加拿大出版之《真理報》12 / 1雙月刊。)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