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勢牧言:當教會要被「關閉」時⋯⋯


Photo source : careynieuwhof.com
Photo source : careynieuwhof.com

  執筆之際,接到一位相熟友人來電,「感到窒息⋯⋯,我要申請移民了!」


  這數天,收到很多關於「宗教處所」的whatsapp查詢,例如教牧及在職同工是否可於辦公室工作、講員和事奉人員可否做直播,與及婚禮是否仍可於教堂進行等?我們似乎被這「被關閉」嚇得或氣得目瞪口呆!在我們心中,神的家是永遠向公眾開放的,有人「叩門」進來禮堂祈禱,教會是不會隨意拒絕和「關閉」的。況且,教會是社區中的鄰舍,大門是常開。如今,疫情硬指示,顯得毫無彈性或處境考慮,今人憂慮的是,這是先例,日後教會「被關閉」是合理化了?!


  有教牧曾與有關方面溝通,我跟他理解後,初步得知在職教牧和同工仍可返回堂會工作,講員及事奉人員則希望仍可到來直播,然而在多變模糊的措施下,上述情況許可與否,有關方面需作出澄清。令人疲憊的,是這些一刀切的規管,令我們處於很多不清晰當中,我們四處張羅查詢,慌亂一陣子,等候指引之前,要憑常識(common sense)行事,亦需要智慧。

  當然,不少人期望官方能有文字信件,在混亂中這亦是需要的,但對教會來說則變得更「安心」跟從,如此,跟著的疫苗氣泡等措施,教會已漸落入被規管中?!可能開始有人會回應,規管有什麼不好等等,這是可圈可點,亦是對教會的整體理解,尤其是教會觀。或許,我們猛然醒覺,我們一直倚重的,是四牆的教會,多於教會是使命的群體?


  其實,所謂「宗教處所」只是過往我們慣常見面及聚集的地方,未來我們怎樣聚集或相見,倘若「宗教處所」不時關閉,教會群體聚集(gathering)的型態能有更多更新的發展嗎?當我們要處理實際的操作時,今天教會是否已無暇尋索以更新型態,迎向變幻無定的世代!?


  想起斯托德的《心意更新的教會》的提醒,信仰群體就是要「有使徒的教義、相愛的團契、喜樂的敬拜,以及外延的持續的傳福音行動。」(7頁)今天教會面對很多事情,當然包括令人疲累的防疫措施,其他問題在此不贅,當很多事情變得制度化及組織化,等大台指示時(這有時是實際所需),在此消彼長下,卻容易令教會失去「運動」的生命力,難以更新。


  林鴻信教授於《教會生態學》的第六章〈運動到宗教〉,指出教會作為生命體,發展期間很多時處於運動與宗教建制的張力,過於體制與組織化,越見龐大的時候,加上個人主義、種族問題、中產化及失去公共性等,教會逐漸失掉生命力,不再是運動中的教會。林鴻信教授藉著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委身,有三方面教導,相信這也是對今日香港教會的提醒。就是,我們對教會要有熱切的愛與委身、信仰群體活出聖潔,與所處環境有別、基督徒與世人同樣在地上過日子,按照主再來的盼望而活。



  毫無疑問,當前社會氛圍難免令人心惶恐不安,不少衝擊是不利於教會發展,今次「被關閉」看似是疫情所需,卻是再一次叫醒我們,當熱切委身教會、活出分別為聖與盼望;教會在危機中,仍有轉化的動力,「虎」盡甘來!


  未來變化可能更難招架,記念不同中小堂會及各宗派領袖,求主賜我們智慧與堅忍的心,迎向更難的一天。


  企盼,今次的「被關閉」,是一次更響亮的鐘聲!誠如馬保羅牧師常言:「教會群體是背起十架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1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