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也談教牧移民



  有關信徒移民數據及堂會思考應對,筆者早前已撰文〈從信徒移民看領袖培育的挑戰〉,以「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這方面的數據,提出一些思考。


  至於,教牧移民的數字,相信亦有很多人感興趣。早陣子,筆者陸續聽到一些教牧已經或打算移民,當然也有堅決表示留下,藉此表達對服侍堂會的承擔,穩定軍心。牧者移民成了教內熱話,究竟教牧移民情況如何?


教牧人數比以往少?

  在此,筆者先交代有關教牧同工的人數情況。受薪教牧的增加於2014年開始放緩,至今數目大概仍維持在四千左右,不及2014年之前,堂會受薪教牧每五年有數百人的增幅。(參下圖)


  再看,2019年的受薪教牧總數是4,252,比較2014的4,212,只增加了40人,與以往比較,增幅最少。然而,期望增添教牧則由2014年的370人大幅升至2019年的555人,反映2014年逐漸出現教牧退休潮,需要補充人手不足。

  到了今次2021跟進研究,受薪教牧有4,157人,比較2019年的4,252人,只是輕微減少95人。明顯,一方面有教牧延遲退休,或退休後擔任義務或部分時間,另方面,亦因實際牧養需要,堂會將減少教牧人手放到較後的考慮有關。

  值得留意,義務教牧則由2019年的261人增至2021年的362人,升幅有38.6%。期望增添教牧則由555人稍為回落至493人,但數目仍算高。筆者推測,義務教牧增加的原因,一方面因為大環境的轉變,有回流的宣教士,暫於堂會服侍,等候再返回工場的安排。此外,亦有一些退休堂會教牧/宣教士,繼續於堂會擔任義務教牧,分擔牧養的需要。然而,他們是否領有生活津貼則不同差會/堂會有不同的做法,這方面可以再作探討。

  這樣看來,整體教牧人數沒有大幅減少,卻多了教牧延遲退休,多了退休宣教士回流擔任義務教牧,教牧老齡化需要留意。堂會老化又缺乏新加入教牧,就算有新入職教牧,教會處於逆勢,或有較多的適應。有新紮教牧情願另謀出路或以斜槓形式服侍,對現時教會生態亦有衝擊。

教牧移民比率高?

  從2021年堂會牧職轉換比率總計來看,教牧的轉職、離職及退休較歷屆普查數據更為嚴重。然而,因為移民而離職的人數/人次並不高,為什麼呢?筆者觀察,牧者移民與否,除了考慮個人需要,亦要照顧堂會留下信徒的感受,抉擇更加審慎;也有些教牧因個人因素,情況或許不便透露太多。當然,單從現時數字,未必反映堂會對教牧移民的擔憂。

  根據是次跟進研究,雖然教牧移民人數在目前並不高,但是從其預計數字的比率來說(平均每年),增幅將會顯注。若表明離職是移民原因,牧職轉換比率由0.7%(19-21年)升至3.5%(21-22年),「教牧平均每年移民人次由2021年的36人次大幅增加至2022年的138人次,升幅高達283.%」(《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簡報》,21頁)。換句話來說,現時教牧移民的人數不多,但若按預計每年平均上升,累計下去,未來趨向嚴峻。(參下圖)


  再者,若從整體轉職率合計(平均每年)來看,分別是8.8%(19-21年)及12.8%(21-22年)則是歷屆普查之最,反映其轉職/離職/退休的頻密程度。因此,我們不能否定,教牧移民對堂會發展及牧養帶來影響。

對教牧期望較高?

  教牧移民確實引起關注,其中原因與牧者角色有關,既是牧人,與群羊的關係相對親近,若要離別,感受猶如親人,要有適切的分享,讓雙方有所準備。當然,有教牧顧慮仍很多未知數,故相對低調處理,這是可以理解的。

  教牧也是門徒,成聖之路,承擔牧職中回應上主的召喚。面對2019後的處境,教牧決定移民,離別香港,並不好受,無需找個「召喚」去强化抉擇。不受地域限制,事奉路上仍在實踐召命。楊錫鏘牧師在《召命 - 以生命來回應神的召喚》書中,扼要提出召命的意思,「上帝向人發出呼召,人以生命來回應,這就是召命」强調召喚與回應是互動,過程當中不斷探索,一生之久!「神的呼喚也可能不只一次的召喚,而是多次不斷的召喚,其間或許會有轉變,重要的是知道在眼下這個階段,神要你做的是甚麼,祂給你現在的召喚是甚麼。」(49頁)


  當然,現時正值人心四散之際,不論是去或留或是正考慮中,不少信徒需要牧者的牧養,給予輔導或是建議等,這些期望也是實際所需。教牧決定移民過程,自己會遇到不同的調適,實際情況在外地不容易入職,縱有牧職,流散生活的適應就不在話下了。

  其實,教牧身分有其公共性,移民與否或許不能單視為個人事宜,去或留的透明度,難說對堂會影響。然而牧者有自身的處境,有時未必能全面兼顧;真誠面對改變,作適切溝通與交待,對各方面都有較好準備,將影響減到最少。

流散旅人誰更高?

  顯然,此文並不是想討論「流散神學」,筆者撰文時,想起馬丁路德、加爾文及潘霍華,還有數不盡的無名傳道者,同樣經歷過流散的歲月,他們「為之而生也為之而死」的信念,擺上自己,各有不同的際遇,為了回應上主放在他們心裡的召命,或常有走岔路,或有軟弱,亦有祝福。

  近日,筆者閱讀謝木水院長的《愛教會到底?》,想起使徒彼得的生命;當他信誓旦旦愛主到底,何曾想到自己會三次不認主呢?當耶穌遇害之後,他與其他門徒到提比哩亞海打魚,在前路茫茫之際,豈有想到再遇復活的基督;當他三次再立志愛主更深時,又何曾知道上主在他生命的美意,熬煉他更使用他建立教會,直至殉道。「若不是主預定了給他的使命,他根本無力實踐,甚至沒有資格為主作甚麼。彼得的經歷說明,使命得以成就,全靠耶穌認識我們,因為我們整個生命都是祂所創造、設計和成全的。」(《召命 - 以生命來回應神的召喚》,49頁)

  或許,使徒彼得不會想到,「後起之秀」的使徒保羅,在安提阿看見他和其餘猶太人做法與福音的真理不合,竟然敢當面指出他的錯處(加二:11-14),上主使用這位自稱是罪人中的罪魁,接了新一棒,週遊宣教,將福音傳到外邦人中間,卻是上主在另一邊廂早已預備,在神國裡的好同工呢!可以想像一下,將來他們二人在天國相見,識英雄重英雄,或許才完全知道上主獨行奇事的奧妙!確實,「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羅十一:34)。同樣,誰敢斷言:「我能愛教會到底!?」。

  謝院長在書中的一段話,正是很好的提醒,「這是你我身為教會的肢體,唯有在愛基督、靠著聖靈、順服真道下才可能給出的回答:『愛教會到底。』主耶穌以神聖的愛呼召每一個門徒,要求門徒以愛回應祂的召喚。」(233頁)


結語


  我們各人有上主的召命,無論身在何處,面對自身的處境,靠主恩典好好活著,「愛教會到底」其實是一個朝聖之旅。

  生命有不同周期,教會亦如是,不同階段自有挑戰。求主幫助我們,努力走腳前每一步;謹守崗位,切實相愛;在流散中,發光發熱。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