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勢牧言:牧職配搭新機遇



關於牧職流動,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的「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顯示,其流動率之高是有史以來,在此不贅。(可參《逆流下牧職衝擊》

 

這兩年來,筆者遇到很多教牧領袖,話匣子打開後,總是聽到:「我們需要聘請教牧同工!」現時牧職流動的驚人情況,明顯是教牧退休及移民的因素,亦是牧職形態出現變化有關。

 

近來,筆者認識一些中年教牧提早「離場」,他們大多未到「退休」,不同原因需要退下火線,歇息再上路。當然,年過50歲要再入職實在不易適應,40多歲的牧者又不想重返「熱廚房」,情願休息之後再作打算,也有抱著大不了再進入職場,又或尋索斜槓(slash)牧職,無礙他們回應召命。

 

其實,筆者已於早兩年前談及有關牧者的斜槓現象,如今越來越多畢業在即的神學生,計劃不會全職進入堂會牧職,將會以斜槓的形態出現,組合可以是部分時間在堂會,配搭自媒體或機構協作等等。筆者曾到一些宗派及神學院分享,不少人主動詢問了解有關此情況,筆者仍是强調不是人人適合,每人需要考慮個人召命、恩賜及經濟等因素。或許,不少堂會對此現象持保留態度,然而亦有堂會開始發現根本難以聘請全職牧者,亦不能不正視實況,願意考慮聘任斜槓傳道,彼此配搭。

 

為什麼有如此情況?此乃牧職處境與市場供求有關。一方面,堂會需要教牧尤其是年青的傳道,帶來新動力,另一方面,神學生畢業後不想進入堂會牧職的情況變得「普遍」。在供與求情況下,投身讀神學而畢業的數字似有略減之際,牧職的空缺又增多了,他們自然無需急於入職,堂會卻是渴求人才!

 

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的著作《牧養就是回到原點》談到牧職的當代形象,分別提出傳媒寵兒、傳道者、治療師、管理人、關心社會的人、僕人及政治談判專家等等,還提到「要不斷作出批判性的評估(critical assessment)。我們牧者不應毫不批判地就接受我們宗派的氣質(ethos)。我們必須與平信徒一起探問:我們需要管理人還是領袖,還是兩者富創意的結合?……我們需要有人去維持現有制度的功能,還是能夠激發衝突、改變和更新的人?」(頁67-68) 顯然,牧職的各種形象與時代有關,我們時不時需要提出批判,一起探究。


無疑,現時聘任堂主任和傳道同工並不容易,領袖承接亦有乏力。或許,牧職的斜槓形態與形象仍在變化之中,我們能否趁機重整資源,彼此互補不足,恩賜配搭,藉此重整領導團隊?我們需要留心觀察這些變化,多認識教會新形態的多元互動;若然開放聘任斜槓教牧,建立不一樣的隊工,說不定找到牧職配搭新機遇,激發更新。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