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3年的12月,想起香港教會這一年來的一些境況。
1.教會人數:不少人期望2023年移民潮稍停下來,事實上不少教會反映仍有信徒陸續離港尋求新生活,數目不算多但沒有「停下來」。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根據《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估計信徒移民數字大約六萬( 按:「2019香港教會普查」平均參與崇拜人數為27萬)。另一方面,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於2022年11月發布《香港市民對基督教觀感調查報告2021》指出,新教基督徒有104萬(頁10),可見很多表示自己是新教基督徒並沒有恒常參與教會崇拜,若將此兩組數字直接作出比較,差不多佔75%的新教基督徒;筆者相信他們當中有不少仍活躍於不同信仰群體中,有積極的參與。與此同時,我們一直觀察到離堂現象正在加劇,香港教會未來的發展和牧養怎樣回應上述變化?
2.經濟壓力:經濟方面又如何呢?其實大家心中有數,整個社會經濟有下滑情況,教會的奉獻亦有下調,同時對基督教機構的收入帶來影響,越來越明顯。近日,我們已看到有機構告急,警號已經響起。另一方面,堂會在缺人情況下難以聘任教牧之餘,亦會因應經濟考慮將教牧人數減少,下調入職薪酬,這方面需要與申請入職教牧有足夠的溝通,否則只會更難聘請牧者。
3.領導團隊:「教新」的研究同時反映牧職流動的加劇帶來不穩,保守估計平均堂會信徒移民近20%,除了教牧退休潮也有教牧移民,對教會整個領導團隊有很大衝擊,人力和培育上極待重整;新隊工的磨合添上更多變數如不少新手堂主任,彼此適應實不容易。堂會不能忽略教牧流動所帶來的影響,需花心思在變動中重建領導團隊。
4.報讀神學:神學院收生減少,大多指全時間奉獻,今年尤其嚴峻,而畢業神學生對於進到現時堂會牧職,不少顯得猶豫而想考慮斜槓牧職,但斜槓牧者並不是想像中容易。到了全職事奉亦有挑戰,聽聞有畢業神學生入職不到一個月便離職而去,此情況的發生是雙方面的。堂會在聘牧這方面不只是僱主與僱員的關係,而是給予這些新入職的教牧有足夠的支援和適應空間。當然,在目前時勢入職的教牧亦需要在各方面自我調整,作好準備,以免將之前的負面經驗帶進新堂會。因此,做好圓滿完成不能忽略!
5.靈性低迷:近幾年,「教新」一直有提出教會靈性陷於低迷的危機中,從近年自然教會發展(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測試中的「充滿熱忱的靈性」有明顯的反映(參下圖),加上筆者到不同堂會崇拜時證道,觀察會眾「目光」和接待的「冷淡」可見一斑。沒錯,信徒在社會巨變下所受到四方而來的影響,個人與整個群體的靈性備受衝擊,確實需要在困境中得以牧養,嘆息中療傷。誠然,我們看到不少機構/神學院紛紛推出有關課程及培訓,在此不得不作出提醒,勿再以為將牧養外判便能解決更根本的問題。
6.教會形態:在香港教會面對種種衝擊的日子,尤其是疫情下的教會,王緯彬博士所分享的使命空間,反省教會觀及實踐社區關懷等方面,帶來不少正面的討論,現實上真的多了不少新型教會模式出現。「教新」於這一年來也走訪正在轉型的教會,舉行研討會及走訪活動,並於10月26日發布了「2023香港教會形態發展趨勢研究」,思考變與不變之間的準備及其帶來的正負影響。(參〈窮途覓路的香港教會〉)
7.閱讀文化:基督教書室一間接一閉結束,最近德慧文化於十七周年感恩崇拜中,正式宣佈荃灣書店即將於2023年12月底之後結束,以「道別再啓程」於2024年再走新一里路。另一方面,雖然實體書店敵不過現實如鋪租租金壓力,而電子書的方便也帶來衝擊。然而,聽行內人士反映剛於十月舉行的基督教聯合書展銷情與人流算是不錯。但願,教會不要輕視閱讀與文字的牧養,使命群體能透過不同的屬靈著作、研讀帶來的神學反思與實踐智慧,於使命與文化更新方面仍然發揮影響。
8.機構周年: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不少基督教機構舉辦周年感恩慶典,包括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六十周年、工業福音團契五十周年、城市睦福四十周年、三福四十五周年及新福事工協會廿五周年等等。意味著基督教機構於大時代中仍要發揮翼鋒教會的角色,與眾教會携手,實踐使命。
9.重要人物:袁天佑牧師主懷安息肯定是教內較為傷感又震撼的事情,不少人懷緬與悼念,對袁牧師的敬佩之情,依依不捨!另一重量級人物肯定是為人熟識的邢福增教授(人稱邢爺)提早退休,他在過去很長時間書寫與言說,得到不少人認同與欣賞。筆者有幸認識兩人,從他們身上看到服侍的榜樣。
10.多重群體:隨著離堂者漸多,崇基學院神學院於2021的研究反映香港有104萬新教徒,他們於2023跟進的焦點小組報告亦提及多重群體現象,堂外牧養引起關注,這也使教會不能不思考怎樣在流散中牧養 ─ 線上與線下、堂內與堂外。
11.宗教處境:因著愛國主義教育條例引起關注,有人提及基督教中國化及提意於國慶期間崇拜中懸掛國旗,而在正式頒布有關條例之後,雖然明言未必適用於香港,但又不能束之高閣,繼而引伸對香港宗教的「不確定」影響,在這方面我們又怎樣應對?(參〈香港基督教中國化仍待想像〉)
12.其他…如Pastor Bar的聖餐開放做法,討論頗為熱烈,亦衝擊香港教會對聖餐觀的神學,同時促使教會思考一向持守的傳統是否等同真理?抑或就著這些出現眼前的「大不同」,有情緒反應之餘,更思考怎樣教導與實踐。
結語
提摩太‧凱勒給我很好的提醒:「向前邁進之道,是讓『機會就在眼前』的感覺與『力不能勝』的感覺同時存在,維持激發創意的張力。用你對福音的信念,把兩種感覺繫在一起。因為福音告訴你,你既是無助的罪人,又是蒙神所愛、所悅納的兒女。你必須拒絶驕傲,也拒絕灰心沮喪。」(《21世紀教會成長學》,頁677)
香港教會走過不容易的2023年,社會巨變後似是安穩了,卻仍是「隱隱作痛」;我們需要療傷與醫治的空間,關係需要重整,方向需要重尋。在如此時勢,教會又不知如何的狀態下,實在需要祈求從上而來的智慧,有力量走當前的一步,迎向2024。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Comments